接续奋进 向着梦想前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 学校杰出校友黄成(左二)等5人组成的一汽锡柴企业明星团队 2012年,学校在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上演示多旋翼航拍飞行器 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2019年6月,学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举行签约仪式 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学校太湖校区

    10月18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建校60周年。

    60年日月如梭,一段段热血往事被定格为记忆,历久弥新。

    60年岁月如歌,一个个奋斗故事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汇聚成行进中的辉煌乐章。

    60年再出发,团结奋进,不懈攀登,是师生们献给母校最好的贺礼。

    向奋斗致敬,向奋斗者致敬。

    历史沿革

    甲子的奋斗,铸就辉煌

    1959年,百业待举的新中国迫切地需要大量工程人才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此,原农业机械部门决定在我国北、中、南部地区各建一所部属农业机械中等专业学校。几经筛选,南部学校最终花落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应运而生。

    农机部门在抽调干部、教师、工人筹建学校的基础上,特别选派了一批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军人等组成管理队伍,并调配了清华、北大、华东师范、华中理工(现华中科技)等高校毕业生充实师资。

    1960年,学校开始招生,开设了农业机械、内燃机制造2个专业,6个班级。建校伊始,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教室,师生就借用农家院落;没有宿舍,师生便散住于剧场、祠堂、仓库等处。

    众志成城,在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之下,学校的局面迅速打开——

    一幢5层教学楼在中桥的田野里拔地而起,这也是当时无锡较高的单体建筑。之后,学校又陆续建成了金工车间、铸工车间、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

    至1964年底,学校根据国家需求将专业调整为内燃机制造、机器制造、铸造、工业经济管理;建成9个实验室、13个教研组、6个科室,并在上海、苏州、常州、无锡等地设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

    与此同时,毕业生们陆续走出校门,被分配至上海柴油机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农机部门下属各大企事业单位,开始为中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建功立业。

    然而,火热的发展态势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打断,“文革”10年,学校历经磨难,经过艰苦创建并已初具规模的学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1977年,关闭已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期待已久的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迅疾响应,重整行装再出发,开始招收两年制的“大中专”学生。次年,承办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三年制大专班。1979年,学校正式复校,更名为“江苏省无锡机械制造学校”。

    深处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学校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办学实力逐步攀升。1980年,“二次创业”的学校凭借杰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跻身成为国家级别重点中专。

    1991年,无锡市机械职工联合大学的并入,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双双实现跨越式增长;1994年,成为全国10所、江苏省仅有的一所获批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的学校。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隶属江苏省教育部门,更名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进入新世纪,学校党委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推进学校外延和内涵建设,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2006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列入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经历3年奋战,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建成全国机电类专业“单打冠军”。

    迈向新时代,无锡职院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朝着建设高职名校的目标砥砺奋进。2012年,经省教育部门批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携手启动“联办高职本科”项目,成立“江苏大学无锡机电学院”,在江苏省普通类公办本科二批次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本科学生,确立发展的新里程碑。2018年,学校接连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在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从连续3年的全国第六跃升至全国第四。

    60年砥砺,60年奋进,60年积厚成势。回首漫漫长路,犹见滚滚征尘。在时光的雕刻流转中,在学校历史发展历程中,凝结着以赵克松、戴勇等老校长为代表的先驱者们“披坚执锐,以质图强”的勇气与胆识,凝结着一代代无锡职院人“务实严谨、敢为人先”的智慧与魄力。

    产教融合

    创新的改革,层浪叠涌

    1965年,农业机械部门改为第八机械工业部门,决定将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与无锡动力机厂内迁重庆后的剩余部分合并,组建“既出产品又出人才”的无锡半工半读动力机厂。为此,学校决定将中桥校区改为基础教育部;管理机构和专业教师、学生及器材、设备迁入工厂,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融于一体。1989年,学校成为引进联邦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试点单位。

    这种“半工半读”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成为学校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端,与之后的“双元制”育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探索实践一脉相承,共同铸就了学校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秉持“精选原则”,先后与2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100多家企业成为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5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为学校提供价值一亿多元仪器设备,40多家企业开设冠名订单班。

    纵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如同一条鲜明的动力线,一直贯穿其间,推动学校的改革创新,不断攀向新的办学高峰。

    1991年,学校建成三个附属实习工厂,并提出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五结合”改革思路,创新打造出“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教育部门、江苏省教育部门分别给予大力推介,在全国职教界产生巨大影响。

    1998年,学校抢抓机遇,建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投入2700万元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业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仅每个工科学生毕业时都具备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双证书”,还为大型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职工培训,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

    2006年,学校探索实施了“全程—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方面积极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分散式、双进程交替”有酬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大力吸纳企业全程参与专业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有力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2年,学校按照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融合”和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四位一体”的要求,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并申请成为“江苏省工业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015年,学校进一步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职教集团”,着力促进行企校深度合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6年,“无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

    现如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一座两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大楼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这个总投资2.15亿元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机电类工匠培育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机电类产业国际合作实训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心,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全面育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