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学科专业优势 全力打造一流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项目获得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青岛农业大学校园景色

    十月的琴岛,秋色正好。

    在青岛农业大学迎来建校68周年之际,学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这是共青团组织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极高荣誉,也是青岛农业大学首次获得这一光荣奖项。

    今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收获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学校团委呈现了一份满载收获的答卷。聚焦团委的主责主业,将思想政治引领有效融入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化体育之中,完善了第二课堂延伸第一课堂的育人机制。自2016年以来,团委组织了500余支队伍、6000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斩获包括“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互联网+”全国银奖在内的国家级别奖项15项、省级奖励80余项。学校组织万余名大学生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调研山东”“千村行动”系列活动,连续3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获“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青岛农大的学生志愿者活跃在重大赛会、城乡社区、贫困山区,累计志愿服务近20万小时。

    不仅是在共青团领域,作为一所扎根齐鲁大地、矢志“三农”的农业类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农为本,不断延伸,现在青岛农业大学的战略布局比人们想得更为宏大高远。这所始建于1951年的农业高校,现已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4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一校两地,四区一园”的办学格局。2012年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被列为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2018年被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优良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瞄准前沿制高点 做大“学科”文章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农业大学首先想到的是,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只有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才能盘活存量、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建设路径。

    经过“把脉问诊”,答案逐渐清晰——“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动态调整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现有基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快速追赶甚至弯道超车,才能实现新一轮学科大发展。

    2017年,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年。

    这一年的1月12日,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5月,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16—2020)》,标志着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新阶段的开始。

    “学科建设是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路径。要加强学科建设,就必须强化学科意识、树立学科思维,具备高地意识、团队意识、需求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必须选好学科路径,坚持协同创新、交叉发展、扬长避短、借力发展和人才优先战略。”在许多场合,李宝笃都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改变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2017年6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撤销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别成立农学院和植物医学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2017年7月,同样出于学科发展考虑,学校成立动物医学院,再次对学科建设进行宏观调整布局。学校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拓展新的学科版图。2019年5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立草业学院,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增裕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草学专家加盟草业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全力提升学科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合作、建立跨学科平台团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对于完善学校学科体系、使整体学科布局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学科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力度,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2018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与莫道克大学互聘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9年,双方又签订本硕合作项目意向书,建立起完善的本、硕、博连读体系。同年,与莫道克大学共建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举办第一届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论坛。莫道克大学校长艾娃·莱诺宁(EevaLeinonen)评价说:“此次论坛活动为近年来莫道克大学举办的此类国际交流活动之最。双方将携手共进,通过深度合作组建前沿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解决国际科技前沿重要问题。”

    学科建设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2018年7月,山东省教育部门发出“山东省教育部门关于增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为10个有经费支持的立项建设学科之一。今年的9月11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最新数据显示,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两学科稳步保持在ESI全球前1%。这也是两学科连续第11次同时进入ESI全球前1%。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其中兽医学进入前100名。

    在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根据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培育新兴专业生长点。紧密对接山东“十强”产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016年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加大与青岛英谷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与传统专业嫁接,开设了大数据、智能硬件与产品设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等12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方向,打造“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专业,促进了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2018年学校新增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撤销生态学专业,停招农村区域经济与发展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

    从单打独斗走向融合发展,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专业,打造专业品牌,辐射带动专业群整体均衡发展。201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应用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8000万元;学校投资2100万元对2017年获批的植物保护、风景园林、水产养殖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自筹经费专业(群)及动画、通信工程、土木工程3个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进行建设。2018年完成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中期考核,10个专业群全部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专业(群)建设,发挥了重点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作用,共计辐射带动50余个专业的建设工作。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大幅度提升。”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说。

    引进+培养“双管齐下” 打造“豪华”师资团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论及学校的名师,青岛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家尧很有底气地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专家180多人(次),其中,双聘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聘请客座教授141人,名誉教授4人,返聘高级专家7人。2016年以来引进的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5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76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112人。

    这正是青岛农业大学的人才家底。这样的“豪华配置”显然离不开学校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多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全方位服务机制。在2017年、2018年,聂品、王增裕教授先后被列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尖端人才,青岛农业大学也成为山东省两所连续获批“一事一议”人才引进项目的高校之一。梁文星团队获得“国家文教类外专高端项目”3项,“山东省人社部门外国专家系列讲座项目”1项,累计获得资助近100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马军教授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忠华教授等一批专家和团队也全职加盟青岛农业大学,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层次内涵。

    在宋希云看来,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需要科学合理的层次区分,既要有作为领头羊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又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支撑起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框架。这正是学校转变传统的松散式人才引进方式,创新人才引进灵活机制的一大原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