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与成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回首自己三十三年的教育生涯,依然清晰地记得两件与学生有关的事,一则歉然,一则欣然。

    先说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吧。

    那时,我二十八九岁,在西安一所高校的中文系从事成人教育。这所院校的每个系都设置了两年学制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大专班多是当年初中毕业就考上中等师范的小学教师,本科班多是当年高中毕业考上高等师专的中学教师。我当时担任本科班的班主任。班里学生的年龄跟我相仿,他们大多当过老师,有自律精神,所以大家相处得很融洽。我们曾经一起在操场为班里的男篮加油,喊到嗓子沙哑;我也曾跟女生一起,在元旦晚会上翩翩起舞……

    年轻时的光阴总是走得很快,转眼学生就要毕业了。我清楚地记得,毕业晚会上,一个瘦高帅气的男生即兴发言,真诚地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帮助。随后,他走到我面前,说:“陈老师,谢谢您!”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了他眼眶中强忍着的离别的泪水。那一瞬间,我特别愧疚:这么阳光真诚的学生,一年多了,我竟然不知道他的名字!

    这件愧疚之事,一直让我不安和自责,也提醒着我:教育,不能忽视每一片绿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至今,我依然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名字,正如在毕业晚会上,我愧疚到不好意思询问他的名字一样。

    再说说触动我的第二件事吧。

    这件事发生在我来北京担任高中语文教师的第三个年头。那时的我,曾带着一帮文学小青年,冒着大雪去听诗歌朗诵;领着他们一起分享我喜欢的罗大佑的歌曲;也曾带着他们排演话剧,自己制作演出服。做高中语文教师是有高考压力的,但我依然会“冒险”与这些青春四射的学子“戴着镣铐跳舞”。

    那段日子,充满了青春的歌声,流溢着欢乐的阳光。

    记得当时所教的理科班有一名女生,读的文学文化类书籍很多,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全年级甚至全区的范文。她是语文学习的佼佼者。她喜欢思考,喜欢语文课,也是课余时间围着我“高谈阔论”的学生中的一个。高三时,她顺利考入南方某重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2002年元旦前,我收到了她寄自大学的贺年卡,看到了写满贺年卡的倾诉和她当时的苦闷。

    她说:“原本以为我是个太实际的人,但是和他们相比,我心里仍保留着一些留给自己的地方。为了一些愚蠢的念头学到了今天,我想开始为了自己而学。”

    后来我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学校允许转系了,她想转到中文系,她要“为自己而学”。她说:“陈老师,您帮帮我吧”。

    后来,我们与她所在的大学中文系沟通,帮她实现了上中文系的愿望。再后来,她又考上了上海某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毕业回京后,她在一家久负盛名的出版社担任编辑,编辑出版了不少很有文化影响力的书籍。她自己创作的散文也结集出版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久: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只有兴趣和爱好,才是让人产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也只有兴趣和爱好,才能最终激活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创造力。而好的教育,就是尽心竭力去成全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关照生命的持灯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有光亮的,需要陪伴他们的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