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发展七十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是自然科学的根本,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近代科技发展史表明,对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多数来自实验室,越是现代科技越是依靠科学实验来发展。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实验实践。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室的建设、使用、管理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教师、教材、实验室)之一。

    历程:按部就班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接收了一个烂摊子。高等学校教学设施破坏严重,教学仪器残缺陈旧,实验教学环节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校舍面积只有345万平方米,平均每所学校仅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仅有790余万册,平均每校3.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残缺,实验条件简陋。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期间作出了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点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个重要指示后来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针。

    1961年3月,教育部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指示,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始草拟《关于大、中、小学校的工作条例》。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这就是著名的“高校六十条”。

    实践证明,“高校六十条”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并具有一些中国特色,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制定出一系列重要工作方针政策,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比较具体的章法。这个文件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校六十条”的第三十九条明确: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应该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并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去实验室工作,不要轻易调动,使他们逐步成为精通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专门人才,以便提高实验的科学水平。

    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839所高校的539个实验室进行自评,30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773所高等学校的4551个实验室进行评估验收。合格实验室为4392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7%,合格实验室已占到应评实验室总数的66.3%。

    自开展评估验收工作以来,各级政府和高校已投入实验经费80.8亿元,其中学校投入56.1亿元。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由国家计委于1984年组织实施的一项建设计划。在1994年12月22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科委等八部门联合召开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十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在高等学校中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和改善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基地,是教育部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

    自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近9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涉及全部13个学科门类,隶属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军队高校、地方普通本科和民办本科高校等不同类型本科高等学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成就:增长迅速条件改善

    自1995年7月至2002年12月,历时八年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是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自2005年教育部启动建设以来,国家级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经过13年持续发力,已经建设895个,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中心”建设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聚焦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始终紧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探索引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领域推进“智能+教育”的积极探索,将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兴生产力。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管理深度融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科研条件平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和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与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研、教育资源不足、不均衡的状况。鼓励并支持高校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开放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和利用率。

    一支稳定、专业、干练的实验室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必要条件。为了加强直属高校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工程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聘任工作,1985年6月16日,国家教委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实行工程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为直属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评、聘提供了考核评审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进一步制定和修订了一批与实验室工作相关的文件、条例办法和规定。涉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高校物资、固定资产、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及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工作方面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规范管理。

    经过70年的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持续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实验室建设的大规模投入,使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总体已接近国际前列,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近十年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具体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实验室总数增长迅速,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总数,从2007年的24731个增长到了2018年的36953个,增幅达到27%;二是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总面积,从2007年的2285万平方米增长到了2018年的3778万平方米,净增长1493万平方米,增幅达到65%。

    未来:开新路“敢为天下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也是这样。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要建设最大的实验室体系,又要打造最优质的实验教学体系,面临着公平和质量的“双重压力”。

    我们要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相关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相关专家组织,重新梳理高校实验室的功能与任务、实验室的设置与建设模式、实验室保障体制与机制、实验室队伍建设与发展、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实验教学的模式与形态等因素,制定适应新时代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与实验教学开展大改革与大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学历结构快速提升的契机,亟待营造适应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实验室与实验课堂。

    推进实验教学“金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制定实验教学“金课”的标准体系,规范实验教学“金课”的建设管理,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验教学“金课”,推出实验教学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以及线上“金课”等多种实验教学“金课”模式。

    进一步通过政策调控和专项引导,在推进高校充分利用好大型仪器存量资源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引导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和引领产业、学科发展方向的公共支撑服务平台,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强化法人主体责任,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分级责任体系、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推动高校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加强知识能力培训,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工作奖惩机制,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保障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