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将可持续生活方式作为育人重要目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市中小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文明的方法与技能,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此,我们对首都青少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若干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分析青少年生活方式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视角提出促进青少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养成路径。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运用分层抽样和班级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市6个区的10所普通完全中学的初、高中每年级各一个普通班,回收有效问卷3609份。调查显示,首都中学生在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相关知识方面经过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宣传等途径的长期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低碳行为很难落地、缺乏正确的消费引导。

    下面依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生活方式在学校育人目标框架当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特点,在提升学生可持续生活方式知识水平,改善学生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行为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应广泛开展以学校为平台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教育,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来指导自身的低碳、可持续消费与健康生活的行为,促进学生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形成。“人类的健康,除了遗传和医疗、生活社会环境等因素外,有60%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和促进体质健康”。因此,学校应将可持续生活方式作为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可持续生活方式育人模式。

    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从学科教学视角深化学生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理解,将可持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融入国家、地方等课程建设中,进行可持续生活方式科学知识的引导,构建可持续生活方式育人模式,多元多层次的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生活方式理念,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丰厚的课程资源。

    调查发现学校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低碳知识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不断推进,持续在课堂教学当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加强低碳知识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的低碳知识普及成效明显。调查显示,有86.2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低碳知识来源于“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

    三、营造学校和社区可持续生活环境氛围,强化学校和社区可持续生活实践功能。

    加强生态校园和生态社区建设,为青少年及成人进行可持续生活方式教育提供情境场所,鼓励青少年躬亲实践,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学习和生态体验活动。学校、社区、医院、博物馆及相关环保机构探索合作方式,为可持续生活方式养成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基地,营造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教育氛围。

    调查发现低碳行为表现参差不齐,存在知易行难的现象。相比较于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突出表现,学生在低碳行为表现上则呈现诸多不足。例如在出行方式上,有22.97%的学生没有选择绿色交通工具出行的意识;在垃圾分类方面,仅有32.11%的学生能够注意要做到垃圾分类。

    可见,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约有3/4的学生对于绿色出行等典型的低碳行为基本能够积极践行,但对于垃圾分类及投放等问题却难以落实在日常行为当中。随着我国多省份陆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首都中小学生亟须加强垃圾分类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同时在学校和社区开拓可行的实践路径。应积极提高学生将可持续生活方式付诸实践的概率,通过文化意识力量的干预来革除当前存在的滞后、消极、不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让学生自觉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使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