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变的师范初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徐特立铜像广场举行“青春为祖国歌唱”活动

    百年师范,百年荣光。它是一所“又红又专”的师范院校,人文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它与时代同步伐,和祖国共奋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断谱写教师教育的璀璨华章。它,就是全国首所独立设置的学前师范本科院校——长沙师范学院。

    长沙师范学院的前身长沙师范学校,由毛主席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亲手创办于1912年。徐特立怀抱“教育救国”之志,筚路蓝缕,苦心经营。延聘名师来校任教,会聚了杨昌济、朱剑凡、周谷城、辛树帜、易培基等学者名流;勉励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支持学生积极投身革命。学校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陈章甫、蒋长卿等2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著名作家廖沫沙、长征女杰刘英、《诗经》《楚辞》研究泰斗陈子展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国家栋梁,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徐特立初步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他提出“群众本位”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成一定立场、一定方向又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不用一个模子塑造人”“经师人师合一”“身教重于言教”。徐特立一生坚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受到党和人民的无比尊敬。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朱德称赞他是“当今一圣人”,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1968年徐老逝世,毛主席亲自改定悼词,高度评价徐老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坚守教师教育阵地

    百年师范,百年坚守。学校创办之初,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1950年开始定位幼儿师范教育。升本后,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学前教师教育和儿童发展支持领域教育为重点、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构建了以学前教师教育和小学教师教育为两翼、以儿童发展支持领域为平台的“两翼一平台”学科专业格局。目前,设置有26个专业,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占比50%、儿童发展支持领域教育类专业占比25%;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其中师范类11400人。

    学校紧贴农村教师培养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湖南省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初中毕业起点农村幼儿园教师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初中毕业起点六年制学前教育本科公费定向培养。2017年,开始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迄今已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9600余人,为湖南农村小学、幼儿园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骨干师资。

    学校秉持“热爱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通达儿童心灵、服务儿童”的理念,致力于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全国学前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举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全国学前教育领域仅有的理论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学校牵头承担了湖南省“幼儿园学习活动体系”建设等重大任务,主持了湖南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工作。学校拥有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学前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健康中国与幼儿体质促进研究基地、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等一批学科平台,是全国学前教师专委会、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扎实构建学前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以职后培训反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贯彻“重社会效益、重培训质量、重教师提升”“三重”理念,举全校之力精心实施幼师国培项目,为湖南以及西藏、甘肃、新疆、吉林等省、自治区共培训学员8万余人次,多个项目的总体满意度在全国排名前列。学校被教育部门遴选为幼师国培计划首批20家示范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实施示范性综合改革培训项目的8个机构之一、幼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7个机构之一。

    深耕细耘,春华秋实。学校发展成为国家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西藏学前师资培养基地、国家教育部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湖南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主阵地”。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别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国家教育部门相关领导视察学校之后曾欣然题词:“长师生活多姿多彩,长师学子多才多艺。”学校累计培养基础教育人才10万余名,湖南82%的省市县区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均为其毕业生。国家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全面、系统服务学前教育事业,全方位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打造特立精神高地

    百年师范,百年传承。学校历来注重弘扬徐老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特别是升本以来,树立“人生引领、文化滋养、艺术熏陶”育人理念,聚焦“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立精神高地,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主题,引导广大师生践行“厚德博学、特立笃行”校训,“以人为本、胸怀天下、勤朴坚毅、与时俱进”长师精神,流淌红色基因,深扎信仰之根。

    加强整理研究,挖掘徐老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1981年12月,在李维汉、成仿吾、周扬、陆定一等老同志的倡议下,学校积极联系各方面人士,发起成立了湖南省徐特立研究会,使之成为联络徐研人员、交流徐研心得、推广徐研成果的重要平台。1982年10月,与湖南省徐特立研究会联合创办了全国仅有的《徐特立研究》杂志。学校先后参编、组织编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文集》《徐特立传》《当今一圣人徐特立》《徐特立年谱》《师德楷模徐特立》等系列徐研专著。

    创设校园文化,镌刻徐老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学校设立有全国仅有的徐特立纪念馆,该馆由胡耀邦题写馆名。作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已成为师生和社会各界瞻仰、缅怀徐老重要的场所,先后接待各类参观者十余万人次。学校在北校区建立了徐特立铜像广场,命名有田汉路、刘英路、光达路。争取长沙县的支持,将南校区南面的道路更名为特立路,共建了300余亩的主题公园——徐特立公园。

    着力走深走实,学习徐老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徐特立教育思想讲座”“徐特立人格风范研究”等选修课;精选徐老故事,编辑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配套案例集。广泛开展“学徐师徐”活动,每年开学初,组织新生、新进教师参观徐特立纪念馆,举行徐老生平事迹报告会;党委书记、校长亲自讲授“新生入学第一课”,激发爱国爱校之情;设立“特立大讲坛”,讲述徐老感人故事;每逢徐老诞辰和校庆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陶冶师生情操,滋养初心使命。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激活红色基因,创作具有长师特质的红色作品。原创大型诗朗诵《特立颂》、诗歌《田汉之歌》、原创舞蹈《一封信》《前进!前进!》等,成为新生入学必演必看的经典节目。微宣讲《徐特立给“天堂”儿子的回信》原创作品音诗画《祖国,我在这里》,得到了师生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校歌演绎作品《特立·笃行》获全省高校校歌演绎比赛一等奖。目前,学校正集中力量,创编弘扬徐老崇高人格风范的民族歌剧《先生》。以“雷风侠”正能量动漫工作室、“正义熊”动漫工作室为平台,创作了一大批传播红色文化、受众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雷风侠”正能量动漫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11个先进模范工作室。将红色基因植入课程教学,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创新红色教育,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堂”,引领学生“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十八洞村小故事 精准扶贫大道理》,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一等奖。

    倾力精准教育扶贫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学校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举全校之力助推脱贫攻坚。提出了“关爱老一代、培训中一代、抢救下一代”的“三个一代”教育扶贫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扶贫新路。

    校地合作,率先实施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乡村小学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2016年,在湖南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国家级别贫困县桑植县携手,试点实施“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在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由县财政出资委托学校培养,毕业后回乡镇以下农村小学任教。当年招生50人,次年增至100人。这一举措,开全国之先河,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湖南省教育部门作为特色项目推送国家教育部门。2017年,湖南省全面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回所定向的县(市、区)乡镇以下农村小学任教至少5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和教材费免缴,其所需费用由财政部门承担。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一大批寒门学子的上学、就业问题,点亮了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桑植县领导表示:“这不仅将改变一个贫困学生的命运,还将改变一个贫困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