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汉中地处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汉中市辖的9县2区中10个县区为贫困县,其中8个为国家级别贫困县。陕西理工大学自1958年创建以来便坚守于此,60多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学校更是发挥综合优势,科技、教育、文化、消费等多措并举,在助力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彰显出一所地方高校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

    领导重视 全力投入

    在陕西省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省内百个贫困县的“双百工程”中,陕西理工大学负责结对帮扶汉中市南郑区。2018年,学校又承担了联帮联扶陕南深度贫困县镇巴县的任务。学校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多次专题研究,深入帮扶县区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部门深入对接,选定帮扶项目,列出帮扶措施,划拨专项经费,保障扶贫工作高质量推进。

    全校师生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校党委及时做好驻村工作队成员和帮扶责任人的遴选。全体校领导和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压茬接力担任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均由学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近10名优秀博士以挂职方式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帮扶责任人所在党组织积极参加帮扶工作。全校扶贫干部在一线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与贫困户交朋友,为其解难题,获得村民的一致称赞。

    科技扶贫 助力增收

    学校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结合贫困县区实际,以研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验收检查指标体系等方式为脱贫攻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结合学科专业,以农业农村发展为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节能环保、农产品养殖加工等领域积极探索助力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开展中药材、食药用菌、蚕桑、茶叶等一系列“政产学研用”技术开发、服务合作,精准、深入地开展特色产业帮扶,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强化贫困县区“造血”功能。

    供设施、教技术,助推中蜂等产业发展。学校与多家单位联合举办“汉中中蜂产业发展及精准扶贫大会”,成立“汉中市中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南郑区联合申报“中华蜜蜂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示范探索”项目。学校中蜂标准化养殖技术项目组组长、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团队为蜂农示范户选购并赠送价值3万元的活框饲养蜂群及养蜂设施,并持续开展养殖关键技术培训。学校还投入50余万元资助“中华蜜蜂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示范探索”和“镇巴中药材病虫害调查及咨询报告编制”等10余个项目。

    建基地、作示范,帮助特色产业发展。发挥生物工程学科优势,联合当地公司建立“陕南高海拔茶叶抗寒实验示范基地”“陕西理工大学结对帮扶南郑区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陕西理工大学结对帮扶南郑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等技术基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已实现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生猪养殖项目获政府部门奖补资金,所获收入以免费赠送仔猪的方式发放给全体贫困户,促进贫困户增收和生猪产业扩大;完成镇巴县天麻、大黄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帮助申报陕西省发改机构“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研究成果为修订重楼、黄精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种植加工技术规范提供支撑,编制镇巴大黄、镇巴天麻品牌的建设方案。

    此外,为南郑区三门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研建了猪舍手机遥控控制系统,提高了猪场工作效率;蔬菜种植研究团队帮助贫困村有效提高了蔬菜生长率;资助贫困群众发展光伏产业等……

    人才扶智 激发动力

    学校注重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帮扶地区输送人才资源、开展人才培训,志智双扶,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学校党委书记刘保民、校长张社民等10位校领导先后前往贫困县区开展专题调研和督促检查,推进扶贫工作。带领学校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助力脱贫办人员,邀请其他高校科研团队、当地政府机构,结合帮扶县区总体需求,达成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产业帮扶、乡村振兴规划等全方位的扶贫计划。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根据每个贫困户实际,给出相应帮扶建议,手把手教其脱贫方法。

    每年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生物工程博士和检测技术专家为南郑区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及相关镇村开展农业检测新技术业务培训;为南郑区开展“汉中特色水产养殖”培训,解决农民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其养殖信心;开展“气相色谱及农残检测新技术发展”“农检中心实验室安全及液相色谱技术应用”等专题培训。

    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为帮助贫困群众掌握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技能,学校数学与计算机专业教师为60名农业产业实体项目经营者开展电商平台的选择、营销推广、支付管理、售后服务、微商经营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知识培训;还邀请联通公司技术人员,对如何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培训,使其拓宽致富渠道。

    创办农民工学校。为帮助贫困地区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学校在略阳县天津职教中心创建了“陕西理工大学农民培训基地”,为参训农民工进行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电工技能、酒店前厅服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和电控维修等5大类课程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简单实用的技术,实现劳动力市场转化。

    发挥各学科门类人才齐全的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针对农村儿童溺水、运动事故等多发情况,运动生理学教师为当地小学生开展培训,教会其基本急救本领;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为孩子们作“持之以恒,放飞梦想”等心理培训,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让孩子参与心理游戏;师范专业教师深入学校在两个县区建立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还组建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青年教师行、博士服务团等,带着各类科普法律知识、趣味教学活动等,深入当地中小学展示互动、举办励志讲座,带领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鼓励其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帮助困难群众拓展能力、勤劳致富。

    学校在南郑区举办“南郑区脱贫攻坚素能提升培训班”,500余名南郑区村党支部书记、镇(办)等基层干部参加了5期扶贫干部理论培训班,使其对党的扶贫攻坚政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其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性。

    文化下乡 精神扶贫

    在文化扶贫领域,多次组织学校民乐团、艺术学院师生赴贫困村,开展“校地同携手 脱贫奔小康”“喜迎中秋庆丰收 文化下乡助脱贫”“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慰问演出;学校各单位为贫困村室捐赠图书、衣物、体育用品、医疗器械等;学校在贫困村投资建设文化广场,文学院师生为村子修订乡规民约,艺术学院组织师生绘制文化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春节为各家各户送春联,提升乡容村貌;为扇编扶贫工厂竹编、藤编、棕编等产品的款式、功能等进行优化,增加了手工制品的市场价值;校医院开展送医下乡,为村民义诊。

    土建学院为帮助县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专业特点成立了“秦巴山区振兴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利用寒暑假,在宁强、南郑、略阳、西乡等县区开展扶贫数据采集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师生近400人,为县区20余万户农村住房进行安全评估认定,提出整修方案;赴西乡县、留坝县开展精神扶贫专项建设规划或村镇建设规划设计。

    学校连年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周边县区开展志愿服务。近3年,共组建10余支校级扶贫专项团队,为贫困地区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生活工作知识,开展文体艺术、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等活动,为当地送去知识,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2018年文学院的“三下乡”活动被团组织等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好项目”荣誉称号。

    变“捐”为“购” 消费扶贫

    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进校园”活动。学校倡导全校教师购买贫困户的新鲜菜、肉、禽、蛋等农副产品,积少成多,凝聚合力。仅2019年,学校就与两县区分别签订50万元、100万元的优质农产品进校园协议。学校为贫困村援建蔬菜大棚基地,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后勤食堂的消费潜力,购进新鲜蔬菜、瓜果、鸡蛋、土蜂蜜等农产品。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还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提供“可购买清单”,教职工根据需求随时购买农副产品。教师们说,农产品卖到学校来,既帮村民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又为师生吃上绿色食品提供了方便。仅教职工一次性购买2368把棕扇一项,就为留守当地掌握手编技术的老人增加收入2.85万元。

    陕西理工大学的各项扶贫措施帮助帮扶县区改变了面貌,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了村民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学校也在助力脱贫攻坚中锻炼了干部、教育了学生、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扶贫工作获得多项表彰:学校被陕西省扶贫机构和省组织部门评为“陕西省2017年度联县包村优秀工作单位”,2018年、2019年连续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在全省103所高校参加的“双百工程”工作会议上,陕西理工大学助力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校长刘颙代表学校作了经验交流。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将全面履行好高校职能,在服务中发展,挖掘利用学校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刘星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