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当前国际上,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已经广泛用于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学校党委及行政和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着眼于教师队伍长效建设,大力改革教学评价模式,通过从绝对统一转向相对统一、从一元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的一系列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措施一

从绝对统一转向相对统一

    一直以来,高校普遍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进行统一的评价,这样固然可以保证评价的一致性、公平性,同时也具有便于比较、评判和反馈的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只能评价全体教师的共性指标,而个性指标要素则不可避免地被排除在外,例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否以外语为主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就不适用于其他专业教师;再如,“是否能吸纳学科新成果”也不适用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因而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准确体现实际教学质量。因此,学院依托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进行横向划分,根据教师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进行纵向划分,二者相互融合后,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不同范围的评价标准将根据其特点做适当变化,在保证适用性、差异性、多元性的同时,能够得到一份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进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起到持续的激励作用。

    措施二:

从一元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学生是教师整个教学的全程参与者,因此对于教学质量有更为直接、直观的评价,这也是教学评价体系中围绕学生的评价部分占极高比重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该评价体系容易受到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课程难易、主观评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教师刻意迎合学生、以求提升个人评价的情况。因此,学院大幅降低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的比重,同时引入领导、专家、同行等评价指标,各指标经过多年实践调整,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的良性评价体系。其中,学生评价仍然占据较高的比重,此外,院校领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敬业精神、教学绩效等方面;专家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性质的评判;同行评价主要集中在业务能力、协作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此外,为促进教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学院在要求教师对上述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外,还鼓励教师对自己进行“360度评价”,力求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反思和改善。

    措施三:

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

    量化的评价可以将各项评价指标具象化,最终体现为一个分值,能直观地评判和对比评价结果。但单一地采用量化评价,用数字代替分值背后隐藏的教学过程,难以反映评价目标的行为,及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逻辑关系,教师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进而导致难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因此,学院着眼于师资队伍的长效建设,以提高教师自身及教学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从量化评价为主转向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学院大幅降低评价体系中量化部分对最终结果的判定,改为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其次,将评价过程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时间点中,评价主体在理解、尊重、信任评价客体的前提下,采取听课、研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并详细地记录相关信息,全面地分析教学真实情况,客观地描述教学过程,并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子媛 张守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