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精准抗疫确保开学安全有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贵州省贵阳市甲秀小学教室内在进行消毒杀菌。
赵松 摄(新华社发)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防控疫情守护学生成长”系列报道之八

    访谈嘉宾

    马迎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

    代蕊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所长

    何东涛: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中校长

    吕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校长

    当前,一些省份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了向好局面,下调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开始筹划、准备学校的开学工作。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谋划中小学开学工作,扎实做好高校开学准备工作。

    在开学准备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党组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针对性,确保学校开学安全有序?为此,记者对相关专家和校长进行了采访。

    怎样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工作?

    记者:开学前,学校应该怎样采集、了解师生的健康状况?

    吴键:新冠肺炎感染、发病机制复杂,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开学前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收集,包括流行病史,有无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不适症状等,做到“一人一案”。到开学,应当有14天以上的连续报告信息。重要的是,还要同时咨询到学生身边的人有无相关的感染情况。这项工作的完成,应当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承担。对教职工健康信息的排查要求也是一样的。

    马迎华:开学前,学校要做好健康监测与返校返岗前健康调查报备,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学校可指定办公室或校医室(保健室)负责教职工和学生的居住旅行信息和健康信息登记,做好开学前健康排查工作,掌握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动向,调查内容包括:自身和家属(同住人员)健康状况,近2周是否到过疫情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社区,以及近期是否与该地区人员有接触等。健康信息包含返校前14日每日是否出现发热(腋下温度>37.3℃),是否有咳嗽、乏力、呼吸不畅、腹泻、流涕、咳痰、结膜充血等症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排查人员也要包括学校保安、保洁、厨工等,防止带病上岗、上学,严禁教职员工带病返岗返校。

    记者:开学后怎样做好师生员工的每日健康监测工作?

    马迎华:开学后,要严把校门关,谢绝一切与学校教学活动、卫生防疫等工作无关的外来人员进入校园。每日对进入校园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身份确认,体温正常且符合要求方可入校。学生实行错峰有序入校,入校后进行晨检和午检,禁止家长在学校门口停留,分散人流,避免人员密集;放学时,错峰放学,由教师按照本年级放学时间护送学生到学校划定的本班级家长接送点,确保将学生安全交接给家长。所有搭乘校车的人员需测量体温正常才允许乘车。

    吕华:保安部门要加强学校出入管理,严把校门关。外来人员一律禁止入内,确需入校的需经主要领导同意,车辆进行轮胎和外围消毒,人员需测量体温合格后,经消毒垫对其鞋底消毒方可进入,但不得进入教学区。另外,在校园内部加强不同功能区域或者楼层间管理,避免楼间无关人员流动,减少交叉接触。

    对于校医来说,一是要及时了解师生健康及重点人员追踪随访,及时掌握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对赴湖北或者离开湖北等疫区人员或者与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随访。二是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晨午检、“零报告”、“日报告”工作。三是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学生中出现可疑症状,先校内隔离,同时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工作。

    何东涛:开学后,校园要实行封闭管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晨午晚检”,加强因病缺勤管理,由班主任对因病缺勤学生及时追访,每日上午第一节课后把汇总情况上报年级组,由年级主任汇总后上报学校疾控负责部门干部,相关教师第一节不安排课务。教职员工相关情况由部门负责。所有情况通过信息化途径,分上午第二节和下午下班前,汇总到学校办公室,由指定人员报告学校第一责任人(行政领导)和上级部门。

    怎样做好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

    记者:开学前后,应怎样做好师生员工的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疫情防控能力?

    代蕊华: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方案,加强针对全体师生员工的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训需要全员参与,在不能现场集中的情况下,可以主要以线上培训的形式进行。

    开学第一课要精心准备,要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进行传染病防范和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各个学科教师都应结合本次疫情防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尤其要关注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爱国教育、生活教育等。

    马迎华:学校可以通过微信、短信、校信通、校园网等途径,对师生员工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培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等。与此同时,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消除师生员工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营造积极防控氛围。

    一是设立健康宣教课堂。由专人定期对学校内的师生员工进行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通过健康教育课、微博、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学生群等网络渠道广泛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和防控要求,做好防控,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师生员工在疫情防控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外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去人员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等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强化个人责任,增强法治观念,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同时防止产生恐慌情绪,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

    二是落实个人防护要求。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给学生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指导他们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遮挡口鼻。教职员工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异常及时上报学校,避免带病上班;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强化风险点控制意识,做到勤洗手,勤洗澡,每天自备口罩,根据疫情发展决定是否全程佩戴口罩,远离野生动物,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咳嗽礼仪等个人文明卫生行为。清洁消毒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并做好个人防护。

    三是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四是积极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学校要将心理疏导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建立健全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努力营造积极心理环境,运用多种途径面向师生和家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师生提供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

    吕华:疫情防护是开学前后重中之重的工作,首先要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其次是加强培训和实操演练。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保安、物业等人进行校内防疫知识培训、实操演练。开学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育时间,开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视频、访谈等方式,了解新冠病毒危害、知晓国家疫情防控动态,让学生掌握了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懂得保护动物、敬畏自然,学会健康生活。还可以通过网络系列大讲堂、研发疫情防控亲子课程、绘制“一日学习生活清单”等有效措施,让学生熟知一天防控流程图,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防护。

    开学时,要在教室、校园公共空间区域张贴抗疫知识、温馨提示,做好防疫宣传。以疫情防控为主题上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综合实践、项目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生命教育、爱国教育、生态教育等。

    怎样做好校园清洁消杀工作?

    记者:开学后,怎样确保师生的用餐与饮水安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