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历史智慧取得最后胜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近代以来,有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等,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我们常说多难兴邦,每当这种危机关头,都能激发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无穷的斗争力量。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历史进步的前提是善于化危机为机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的智慧。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一是正确判断形势,辩证看待问题。正确判断形势,深刻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同时,我们在判断形势的时候,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我国的发展。比如,如何看待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疫情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我们从长远来看,从我们的基本发展理念、发展的成就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我们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路曲折是有必然性的,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比如,我们学习历史都知道,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面临着抗战要胜利了,但是毛泽东在七大上一口气列举了我们可能遇到的17个问题,越是到胜利的时候,越要想到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毛泽东讲的第1条困难,就是外国大骂我们怎么办,能否经受得住。其中第11条还提出天灾流行,赤地千里怎么办。讲完16条以后还加一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怎么办。把各种困难、各种问题都想到了,我们才能赢得主动。毛泽东当年提了这么多困难,就是要求我们从最坏的可能性上去制定我们的政策,从而使我们赢得主动。这就是底线思维,这就是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树立底线思维,才能够保持战略定力,遇事不慌,指挥若定,科学谋划,赢得主动。这也是历史上经历磨难给我们的启示。

    三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过去的瘟疫一般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个是自然因素,像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等。另外一个是社会因素,包括战争、饥荒等等。但是,我们发现这次不属于传统两个方面的因素,虽然病毒的溯源还在探索当中,但可以肯定,怎么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键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有一条规律我们应该记住,那就是当人类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时候,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破坏自然、损坏自然、违背自然的时候,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是无情的,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教训当中深刻知道,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重要,一定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会有力量。比如说,我们这次抗击疫情当中,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提高收治率、治愈率和降低感染率、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关心和保障的政策措施。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会面临一些困难,党和政府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出台措施,确实保障基本民生,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由于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这样一种强大的抗击疫情的合力。这次抗击疫情是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义无反顾,顽强拼搏,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