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帮精神”托起职匠培养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等发展方向。

    近年来,浙江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定位,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新型城镇化建设给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聚焦职业教育发展主业坚持创新,依托“敢为人先”的“红帮精神”,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成为广受好评的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目标引领 探索特色办学路径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省、市、区三级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等文件精神,结合《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2)》,秉持“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专业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根本,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传承工匠精神。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强化品牌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企业培养“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门路、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基础”的高素质的中级技能型人才与基层管理人才。

    围绕奉化区域经济格局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制定了2019—2022年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设施现代化、管理信息化、专业品牌化、拥有名师引领的卓越师资队伍、彰显“红帮文化”浸润的鲜明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高度融合、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现代中等职业学校。

    按照规划,学校深化推进“三大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打造“三个平台”(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创业创新的孵化平台、智慧校园的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红帮德育”,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统筹课堂、社团、家庭、企业、社会五个阵地,实施“四化”社团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正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朝气的“四有”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红帮德育”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是每所学校都在思考和践行的重大教育命题。近年来,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认真贯彻“浙江省教育部门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精神,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以“红帮德育”育人模式实践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环境、课程、活动、服务四大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体系构建方面,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厘清、掌握和理解“红帮精神”的精髓和核心理念,针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创新创业”等特点,注重“红帮精神”和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分析出“红帮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中的有效度和可操作性,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兼并”为目标,创立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在营造环境方面,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了“红帮文化”素养体验中心“红帮学馆”,建成了集“文化展示、学术研讨、规划谋思、放松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阵地,在校园内建设“红帮工匠”亮相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构建课程方面,学校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开设了“同走初心路,共育追梦人”新时代特色思想课程、“学红帮精神,做红帮传人”本地化特色选修课程、“职来职往,匠心独具”体验式特色实践课程,将当代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特殊性内容融入学生德育全过程,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精于技艺、勤于钻研、不断进取。在开展活动方面,学校以“红帮”文化节、“红帮”技能大赛、“红帮”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学校还着力打造“德技兼备”的“双师型”服务平台,依托专业教师开展“岗位+心理”岗前心理培训,实施“红帮精神伴我成长”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融入职业生活。

    立足“职业” 专业内涵不断提升

    在浙江省探索课程共通、专业体验、生涯指导等多样化融通模式改革的推进下,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产教融合、聚焦产业”专业动态调整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提升。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分为电子信息、汽车维修、服装财会、幼教艺术等四大主体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是浙江省骨干专业,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为宁波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奉化区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中省级示范专业(含区重点专业)占比达57.1%;省级示范专业、骨干(含特色、新兴)专业平均年招生量占总招生数的62%。

    学校在专业内涵建设上重点做好“校企协同、课程改革、学赛训一体化、问题导向”等几方面工作,完善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设“校企共同体”“现代学徒制”“产学研中心”等途径,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服装专业在传统发展的基础上,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爱伊美工坊为平台,探索现代服装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电子专业发挥“区优秀教学团队”的智慧优势,打造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以技能大赛和高职高考为主阵地,结合“产学研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双管齐下,争创区域特色优势专业。汽修专业依托校企共同体发展平台,完善评价机制,做优“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新层次,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定期举办“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供需洽谈会”,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有效对接。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做到“六个共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校企文化共同担当、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校企课堂共同培养、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和高端就业。学校还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中德诺浩班”,此项目汽车专业引入德国汽车工业学会的教学与认证体系,实现中职汽修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成功对接。

    “四双融合”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

    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加快推进基于“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双元身份—联合招生”,建立灵活多样的校企共同招生机制,实现职校学生、企业学徒双元身份。二是“双元定标—共建人培方案”,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现学校专业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企业岗位课程融通,实现“证岗学一体化”。三是“双导育人—校企联手”,校企双方分别委派教师和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工作,采用“一对一”“一对二”的导师型实习模式,实现教学要求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技能成长和学生职业道德的企业熏陶。四是“双主体构课—开发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化”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建设,以适应学徒工学结合、岗位成才的需求。

    努力对标世界水平,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方能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坚持以做精做强为发展目标,特别是经过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未来,学校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选凤来栖、引智入校,积极建设现代学徒制、产学研中心、大师工作室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新匠人。

    (应世根 钟 鸣 高 歌 毛 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