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播种希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潘朝晖在野外工作。 杨剑萍为乡亲们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赵垦田在野外考察。东北林业大学 供图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校训,镌刻在校园的石景上,浸润在师生的骨髓里。

    70年来,16万东林人散布在祖国各地,无论是在校园、鹦哥岭,还是塞罕坝、青藏高原……他们所到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粒种子、一棵树,扎入地层深处,越贫瘠越生长,繁茂而茁壮。

    在遥远圣洁的西藏,东林人践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扎根在高海拔地区,用青春、生命创造着西藏发展的奇迹,演绎了东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书写着东林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的传奇经历。

    动植物宝库的保护者

    西藏是动植物资源的神圣宝库,吸引着诸多农林院校毕业生投身这里。西藏农牧学院副院长赵垦田就是怀着“踏踏实实做点儿事情”的初心,经历了援藏、留藏、扎根西藏的16年时光。

    坐落在哈尔滨市的东北林业大学和位于林芝市的西藏农牧学院,两地相隔万里,没有直达的火车和飞机。但在赵垦田的人生地图上,这两个点始终相系相连。

    本硕博在校就读,1993年留校任教……东北林业大学承载了赵垦田太多的青春记忆。2001年,赵垦田主动报名成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三批援藏干部,开始了与西藏的情缘。“西藏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是我们林业人向往的地方。”时年38岁的赵垦田渴望去感受、探索森林的奥秘。

    “脚像踩在棉花上,软软的,头像要裂开一样,晚上睡不踏实……”初到西藏,尽管高原反应让赵垦田不太适应,但在西藏农牧学院的3年援藏履历却是精彩的。3年里,他走遍了40多个县,饿了就同藏民们一起捻糌粑、吃牦牛肉,渴了就掬一口山泉水,多年的野外考察生活让他学会了苦中作乐。

    与赵垦田一样,吸引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潘朝晖的是这里的昆虫资源,“西藏是研究昆虫的天然宝库,在这里我有干不完的事儿”。

    1971年出生的潘朝晖是地道的农民儿子,大山、森林记载着他的童年。1991年,他考取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保护专业,随后又考取了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西藏农牧学院任教,从事西藏昆虫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及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论文、专著、奖项,成绩和荣誉接连而至,这一切,都建立在潘朝晖对西藏昆虫的痴迷上。在藏十年,在他和同行的整理下,记录在案的西藏昆虫物种从2008年的4000多种上升到6000多种。“昆虫的种类数最能体现生态环境的情况,西藏的昆虫物种数至少在几万种以上,我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潘朝晖说。

    昆虫资源摸底工作烦琐、枯燥。白天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脖子、耳朵火辣辣的,晚上特别疼,直到蜕掉一层脱皮才算好起来。蚂蟥多,隔着衣裤也能吸血。在日喀则佩枯错和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的时候,潘朝晖曾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滑倒、摔伤,也有过掉进湍急河水的险遇。

    一人、一室、一堆亟待整理的标本,除了去野外捕捉,潘朝晖基本都泡在标本室。经过他的精心处理,数不清的各类昆虫变成了一件件炫目的艺术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西藏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最近我在整理蝴蝶标本时发现近50种没有记录过的新种,正在抓紧整理准备出版西藏蝴蝶图鉴。”潘朝晖兴奋地说。如今,在3间平房里存放着的数十万只各类昆虫的标本,成为潘朝晖为后人积攒的西藏昆虫研究的财富。

    在学生们眼里,潘朝晖对同行是慷慨的,经常赠送昆虫标本,但决不售卖一只。曾经,潘朝晖在墨脱捕到一只罕见的锹甲,有人出价1万多元购买,他婉拒了。“昆虫虽小,但在生态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标本的价值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潘朝晖这样告诉学生。在潘朝晖的小平房里,学生们跟着他整理、制作标本,也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办实事帮村民脱贫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坐落在拉萨市西郊,根培乌孜山脚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之滨。

    因为时差,研究生部副主任杨剑萍的早餐在8点30分开始。青椒炒豆干、煮鸡蛋、豆浆、包子,“吃饭就是任务,饱了就行。”10分钟后,光盘。

    这样简单的早餐,杨剑萍吃了18年。“在这里工作的人,很多都是婚后的‘单身汉’,都吃食堂,不用做饭,不用洗碗,很方便。”

    2001年6月,把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证夹在行李包里,杨剑萍的双脚迈出了东北林业大学的校门。这个25岁的热血青年主动来到西藏支边。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杨剑萍从未想过离开,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两地分居,信念渐渐长成了一株西藏青冈树。

    “驻村的路上尽是这种树,直径40多厘米,树干上长满了松萝、青苔。”杨剑萍说,青冈树根系深、耐贫瘠、木质坚硬,却四季常青,不惧寒冬。

    入眼的是青冈树,入心的是驻村经历。江达县娘西乡加桑卡村距离拉萨1400多公里,2012年11月,担任驻村队队长的杨剑萍,离开出生20天的儿子和坐月子的爱人,一路颠簸,开始了一年的驻村工作。

    驻村期间,杨剑萍走村入户,与村民们交流交心。有3户人家的拉加村、11户人家的迪普村距离加桑卡村村委会比较远,由于海拔高缺氧,十几公里的山路走起来非常困难,但杨剑萍和队员们谢绝了村民的摩托车捎脚,靠着脚底板走进了每家每户。

    入户走访后,杨剑萍和队员们确定了3个项目:给通公路的两个村民组安装太阳能路灯,给村委会建党员活动室,维修根久吊桥。安装路灯的过程很是波折,面对有限的预算,杨剑萍多次联络在江苏高邮开灯具厂的初中同学,让同学用友情价发来10盏高配置的路灯;为了节省1.8万元的路灯安装费,杨剑萍四处游说,拉村民老乡、求助邻近工作队,终于用3天时间让10盏路灯亮了起来……

    灯亮了,照亮了夜晚的小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2013年11月,驻村工作结束离开的时候,村民竖起了大拇指,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2007年毕业于动物保护专业的赵世明是东林第一批就业的西藏定向生。当年,他被分到了日喀则的定结县,坐着大巴车去县里的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土路像沙漠一样,几个小时看不到人影。到了县城一看,“全县街路总共不到200米,人口1.9万,还没有东北林大的学生多”。

    在确布村驻村的经历让赵世明成长、成熟。宣讲政策、帮扶村民脱贫,他凭辛苦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乡亲们舍得把一个卖2元钱的藏鸡蛋拿给他吃,献上哈达,拉着他的手一起跳舞庆祝丰收……赵世明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便能苦中作乐”。之前有过迷茫的他,也曾想找机会调回内地,但是现在,他已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根。

    “付出的青春,奋斗的汗水,对西藏的感情在逐年加深。”来林芝6年,30岁的朱传华对这片土地由向往到热爱。林学专业学习、在林芝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朱传华的履历贴着“林”字号。2014年,作为最年轻的驻村队员,朱传华来到通参村驻村,积累了很多经验。2016年中秋节,他来到左步村任第一书记。不到一个星期,他走访摸清了20户、102名村民的全部情况,调试电视机、指导仙人掌种植、联系修水渠、确立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朱传华现场办公、高效办事的作风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共有439名东林学子在西藏就业,工作覆盖林业、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

    培养优秀的定向生队伍

    在一批批教师的努力下,通过积极、贴心的措施,东北林业大学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西藏定向生队伍。2003年以来,学校录取西藏定向生346人,涵盖了十几个专业。东林教务处副处长、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蔡宇拿出了一份西藏就业的校友登记表,拉萨、林芝、那曲、日喀则、山南、昌都、阿里,东林人遍布西藏各地,工作在林业、教育等领域。

    蔡宇2003年留校当辅导员,当时的300多名新生中有4名是西藏定向生。蔡宇比学生年长三四岁,沟通起来很顺畅。加上同住一层,生活上,蔡宇对这些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平时只要有空,他就会找西藏定向生聊天,从家庭环境到所思所想,蔡宇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很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2015年毕业的董其飞、刘荣志是蔡宇的学生。那年,两人一同走进了拉萨。董其飞分配到市住建局,负责党建工作,“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过4个月的驻村经历,不管做什么,都要发扬东林精神,踏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在拉萨林业局工作的刘荣志也是“90后”,在当雄县羊易村一年半的驻村经历让这个青年人成长了许多。让刘荣志难忘的还有当时四年级的小学生晋美旺杰,因为常常给他辅导语文,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藏族百姓很淳朴,离开的时候他们会送上酥油茶和哈达,表达对驻村工作人员的谢意和不舍。”刘荣志感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