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媒体 助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新形式、新方法。广西外国语学院秉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新平台,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天地,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不断挖掘和创新,努力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的办学构建全面、坚实的保障。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

    随着网络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从各类媒介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一些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学生的思想、信念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接收来自各类媒体的信息时,能具备较高的批判意识,对不良信息具备良好的分辨和免疫能力,并能够发挥媒介的作用,为个人成长、传播正能量服务。广西外国语学院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蓝本,通过与以思政课为代表的公共课进行融合,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为学生创造学习、领悟、实践的途径,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提高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评价能力。此外,学院还侧重以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等信息的解读为引导,深化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自主、自觉辨别信息,坚定正确立场的能力。

    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工作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引导力量,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广西外国语学院首先从教育者入手,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分享会,由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组队”工作等形式,学习新媒体技术,熟悉网络语言,提高整个教育队伍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从而顺利借助微信、微博、QQ、贴吧等新媒体工具,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在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监督网络舆情、净化网络空间、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育人作用。

    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当代大学生每天获取信息的新媒体渠道非常丰富,高校需要不断渗入并基于这些渠道,构建新时代的新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构建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教育形势,进而有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和发挥爱国主义的育人作用。在校内媒体方面,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官方网站设立二级入口,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网站和党建网,整合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及时将更新的党建动态、学习活动及权威解读等信息,渗透给广大学生,以传播爱国主义信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外媒体方面,学院积极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班级QQ群,及时发布校内外、国内外的热点要闻、活动信息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通有无,共同学习和进步。

    此外,学院还基于新媒体阵地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教育方法创新。如邀请专家、学者及师生开展网上论坛及讲座,针对热点事件给予点评,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解答学生内心的疑惑,提高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在思政课中引入优秀的慕课、教育专题片、音频及图文资料等,以丰富的教学材料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知识征文、演讲、摄影等竞赛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激发、带动和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关注和挖掘贴近现实生活的实例,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具象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共鸣。同时,学院注重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以监管、发现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过程中,还注意从学生中发掘网络“意见领袖”,鼓励他们撰写优秀网文,带动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

    (广西外国语学院 黄 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