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的文化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生长性:当下的许多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僵化思维,内容上一成不变,实施过程中用统一的要求面对所有学生,缺乏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最为核心的办学要素,既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

    还有的学校热衷于新鲜和时尚,看到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就想移植过来。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来自于课程价值的适性程度以及学校的土壤和环境,只有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蓬勃生长。

    人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彭凯平教授指出,学生的心智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细化和衔接,将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到各个阶段,从知识维度、方法维度到思想维度,让学生拾阶而上,循序渐进。

    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成果和新的经验,教师的日常积累、经历和感受会自然融入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治学风格和情感态度也会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课程不断生长。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回归到文化的根脉上,并在文化中获得发展的力量,让师生真正走到课程的中央,规划适切的课程愿景和课程目标,建构系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真正浸润到学校管理的全时空,成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