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艺考如何守好公平底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今年一系列招生考试的节奏,艺考便是其中之一。

    2020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预计为115万,占到高考总报名人数的10.73%。3月底以来,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陆续公布了艺考的调整方案,受疫情影响而推迟的艺考正式“重启”。

    疫情之下,艺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如何而来?释放了哪些改革风向标?“云”艺考如何保证公平?经此一“疫”,将对艺考改革产生什么影响?

    校考“瘦身”, 线下考试改“云端”录制

    4月9日一早,按照中国传媒大学的要求,河南艺考生王辰(化名)提交了自己的视频作品——一个时长4分多钟,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人物故事。

    王辰报考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在她报考的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3所学校中,中央戏剧学院取消了校考,直接按高考成绩录取,其他两所学校则改为提交作品进行考核。

    王辰从小接触写作,也参加过一些演讲和辩论比赛,考试形式的变化对她影响不大。“状态比较好把握。”王辰说,“现在学校已经开学了,这几天正在准备北师大的视频,录完以后就继续学习。”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艺考的变化大致分为4类:一是取消校考,直接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二是取消校考,用省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综合省统考成绩和高考成绩进行录取;三是调整校考的考试方式,采用提交视频、远程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四是保留并推迟线下校考,先以非现场方式进行初选,通过初选的考生在高考后再参加现场考试

    上海音乐学院校考调整为远程初试和高考后到校复试两轮。“音乐表演类考试特别强调即时互动、临场考查,又受音色本真还原、钢琴伴奏辅助等条件限定,非现场考核难度大,但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上海音乐学院招办相关责任人介绍,提交音视频资料或远程初试,是音乐院校招生中比较通行的做法,尤其是在国际学生的招生过程中更为常见,像国际知名的伊斯曼音乐学院等就都有成熟的远程考试做法。

    4月12日是中国传媒大学作品材料提交的截止日期。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外,该校其他22个艺术类专业复试中专业初审均改为提交作品,高考后两周内再对通过专业初审的考生组织现场考试。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招办主任闫磊凡介绍,专业初审提交作品材料近3万人次,提交率达到90%。

    “我校复试调整方案中的专业初审相关做法,主要依托近两年艺考改革初试阶段‘绿色通道’积累的经验。通过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查并选拔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学生。通过评审作品材料,考查并选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学生。继而,通过现场考试高考,进一步选出目标人才。”闫磊凡说。

    取消校考,改用高考成绩录取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等7个专业,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方向)、戏剧学专业(戏剧史论与批评方向)等5个专业均取消校考,中央戏剧学院还对考生的语文等单科成绩作出了规定。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招办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些专业通常是强调学生应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与艺术修养,较好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创作意识。此类专业校考内容一般会包括人文艺术常识、命题写作或创作、综合素质、思维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相比而言,这些专业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前期掌握要求不高,通常报名人数相对较多,当前疫情形势下不适合组织大规模进京考试。”

    “直接依据高考成绩录取,取消专业校考,符合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当前最具有可行性的、能够接受的折中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专业对考生的考查目标和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而从近几年艺考改革的趋势来看,校考“瘦身”并非空穴来风。2019年为美术类和设计学类校考“瘦身”的过渡年,2019年年底,教育部对2020年艺考作出调整,明确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这些举措虽出台于非常时期,但纵观教育部近年在艺术类专业高招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却又在意料之中,可视为教育部减少艺术类专业校考、严格招生管理和规范校考系列措施中顺势而为的必要之举。”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胡向东分析道。

    借助科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人脸识别、非现场远程考试,以往很少甚至从未使用的技术手段和考试方式,首次在今年艺考中大范围应用。种种变化以及随之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让如何保证艺考公平成为考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3月1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2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强调了各地各高校要严守招生考试的公平底线。

    “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考试过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报名、考试、提交作品等各个环节加强考生身份审核,做到层层确认,环环把关;要提出对考生作品须由本人独立完成的真实性要求,如考试录制的作品不得进行编辑处理;严格规范对评委的选聘、培训和监督,逐一签订利益关系者回避责任书;严格规范测试程序,考试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鼓励采取“考评分离”等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多位受访专家及教师均表示,部分专业的考试方式虽然变化,但并不意味着考试要求和考试质量的降低。

    高校均对视频的拍摄要求、操作流程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上海戏剧学院要求“一镜到底,不间断,声音和图像需同步录制,其间不得转切画面,不得采用任何视频剪辑手段美化处理画面,不得采用任何音频编辑手段美化编辑音频,必须保持作品完整真实”。

    “实事求是地说,相比于现场考试,‘云’考试给高校带来的挑战更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是考试的公平公正问题。”闫磊凡介绍,中国传媒大学通过加强现场考试阶段复测、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上传身份验证照片及“承诺书”,重点考查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潜质,统一使用普通智能手机拍摄,明确拍摄要求等方式,保证“云”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

    “从考生、评审、招生等各方面来看,‘云’上考试做得非常规范、严格,很难有人为的方式去引导、左右考试,这点做得非常扎实。”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说,“云”考试考试过程制定了包括角度、距离、背景、着装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杜绝了一切个人化标识的可能,考官一律由招办对接,各个评委都是在自己家里,在某个时间段来观看考试视频,坚持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选择借助艺术类专业考试APP进行视频的录制和上传,从而从技术层面对所有考生提供了平等的平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通过人脸识别、人证比对等技术验证考生身份,通过手机APP端远程上传视频等方式避免人为编辑视频的可能性,可以基本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山东艺术学院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浙江音乐学院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手机APP能够在线人脸识别进行身份认证,防止替考,在线录制视频后即时上传,无法下载,防止后期制作,并且统一要求使用智能手机拍摄,既能使每一个考生都有条件完成作品录制,又能最大限度保证视频质量的同一性。

    “技术进步已能够较好防范远程考试的作弊问题。”胡向东说,远程监管及核验条件已经成熟,可要求考生使用实名认证过的手机号码注册、参加远程考试,便于锁定身份进行核验。目前金融领域、民生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诸多远程身份核验,即便不使用实体身份证也可核验考生提供的身份证号与本人是否一致。还可综合使用手机终端的GPS定位、摄像头、麦克风等进行实时数据监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考生,各高校均进行了“兜底保障”,例如协调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为考生提供免费的视频录制和上传服务,明确视频录制环境等客观因素不影响专业成绩评定。同时,今年各高校还将在现场考试及新生入校环节加大检查和复核力度,对复测不合格、入学前后两次评审成绩差异显著的考生组织专门调查,提高作弊成本。

    “可能一些人还存有侥幸心态,但要明白,先不说作弊第一步就会被挡住,一旦之前的作品、信息与考后现场测试信息不符,很容易被发现,将失去当年甚至未来几年的考试机会。”国家教育考试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

    扎牢“笼子”,遵循艺考改革的一贯思路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启动艺考改革,所有考生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优化调整初试科目,在原有“语数英”基础上,增加“文史哲”类别供考生选择。初试阶段探索实施优质生源“绿色通道”,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允许考生自愿提交作品材料,专业能力突出者直接获得复试资格。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推出了进一步的改革举措,为避免初试内容与高考高度重叠,文学素养基础考试调整为只考“文史哲”,进一步引导考生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同时,初试统一采用网上机考,实现了数字化考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