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背景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以及网络普及不可避免带来的糟粕信息,对大学生的“三观”和言行有着极大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要解决的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5000多年,主张仁爱诚信、追求内圣外王,倡导自强不息,这些理念至今仍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并进行融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依托自身地域特色和自身办学优势,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循“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的办学定位,自启动“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大讨论”以来,确立了具有现代化理念、掌握现代化技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强化思政教育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入手,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应对各种不良信息,以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贡献力量。

    本文系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沟通研究(基金编号:2018SZ038)”、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基金编号:2018YJJD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强化思政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未来走向社会的引导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教师队伍,对高校思政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有深刻的认同。玉林师范学院以一线思政教师为基础,组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参加各类国学文化论坛、传统文化研修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的结合等。再由教师相互带动,分享心得,共同进步,以促进教师继承的博爱、严谨、自强等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教授思政课的过程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有效地将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为尽快建立人才齐备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学院还广泛开拓人才招聘渠道,积极引入具备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兼职教师,在学院相关专业中发掘优秀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结合教师的互帮互助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构建一支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逐步的教育工作,因此,将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能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玉林师范学院自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结合广西民族特色及学院传统特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领悟个人发展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勇于舍弃个人小利、顾全国家大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所学专业的特点等,做好学业规划,为大学生活打下良好与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及理论知识都需要在课堂中完成,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空间,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学中,其核心目标就是传达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显得较为枯燥,不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玉林师范学院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思政课教学需求、体现经典性与趣味性的内容融于思政课堂,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特色,也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教学中穿插知名人物的历史、坊间逸事等,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玉林师范学院设立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若干选修专业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还撰写了相应的教材,供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增加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以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营造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或课堂活动当中,更需要塑造一个能够不断浸染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者相辅相承,才能不断巩固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玉林师范学院将校园环境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在硬件方面,主要是以学院所处的地域特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指引,利用建筑物、宣传媒体等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一,学院建设的孔子广场、王力湖等景观,配合标语、海报等载体,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哲人及其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学院在公告栏、校报、电子屏幕等渠道,定期更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日积月累,汇聚点点滴滴,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和运用。

    在软件方面,学院将各类课外活动视为对课堂教学有益且必要的教学补充,是建设良好校园环境、吸收课堂讲授的思政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支撑,也是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锻炼自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形式,对巩固和促进理论教学的效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一,玉林师范学院依托自身地域和教学优势,申报并建立了广西优秀传统工艺(芒编技艺)工作站等多个传统文化教育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走进实习基地,或参与其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二,在传统节日期间,有组织、有规模地安排学生参与本地特色民俗活动、组织祭拜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等,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三,玉林师范学院积极以二级学院、社团等组织为单位,大力开展如“文飞墨决,魂动中华”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诵读千古美文,争做博学教师”朗诵比赛、“中国梦·玉师情”书法美术比赛、“鸿雁杯”征文比赛及人文讲坛、晨读经典、国画艺术鉴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传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组织活力和凝聚力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白加强自身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受到影响,相反,新媒体则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时效性强、获取便捷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院积极拥抱新媒体,建设校园网络、微信、微博及贴吧等新媒体渠道,定期发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相关技术,依托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元素,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内容的编排和美化,吸引学生观看和互动,促进学生更加方便地学习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优质的教学内容,学院还通过多学科发展的优势,组织学院师生参与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吸纳相关优质内容作为教材修订及多媒体课程建设的补充。与此同时,学院还关注媒体平台的评论信息,及时回复学生的热评及疑问,鼓励学生转发文章,提高文章的影响力。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各种不良信息

    目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在方便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这一系列因素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在选择与诱惑中感到彷徨无助、不知所措,对大学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对整个社会而言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些问题,玉林师范学院给予思政课及相关教师以强大的支撑,积极加强思政教育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建设,及时跟踪和观察学生在生活和网络上的表现,力求及时发现问题并厘清根源,以专业化的教育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在化解不良信息影响的同时,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力求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学生深入理解,能够自行运用并解决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心理素质。

    (玉林师范学院 王 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