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促发展 十年磨砺铸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教学学术午餐会 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研讨工作坊

    “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2009年,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在建制上依托教务处,以教师岗前培训为主要职能,业务相对单一、工作创新有限,机构定位与运行机制亟待健全。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获批“十二五”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形成独立建制,实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职能,并引领辐射区域和民族系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2013年,围绕如何有效服务教师教学问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立了“教学学术性服务机构”定位,并针对教师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行动、反思、协同、创生”的发展理念,规范平台建设,开展教学反思,实现协同发展,创生教学文化。2015年起,组织启动一系列教师行动研究与课程建设项目,制定了“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计划方案,并组建了课程模块化教学团队,明确提出教师即课程,课程即教学,课程建设主体在于教师,改变教师依赖教材的现状,倡议并鼓励教师变革教学与课堂,重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

    2015年,首倡并创立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形成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协同发展。2016年起,开始着力改善地域间教育协同,承办“武陵山片区种子教师培育工程培训”“恩施教育督学培训”“武汉市基础教育托管培训”等多项基础教育培训服务任务。2017年,创立“引领—品鉴”教学咨询品牌活动,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设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开展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特需性的个性化教师教学发展工作。2018年,继续扩大在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教师发展工作中的辐射作用,承办“委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青年教师培训”等多项培训任务,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及卓越的教学资源,覆盖全国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2019年,牵头组建“湖北省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单位和联盟筹建秘书处,引领湖北省教师教学发展事业。

    十年磨砺发展,中南民族大学从最初以“教师岗前培训”“被动教学改革”为主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行动”“反思”“协同”“创生”为行为指向的创新机制,践行“平台建设、教学反思、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发展理念,凝练了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特色,铸成了立足本校、引领民族院校、带动区域高校、辐射全国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品牌。

    以平台建设为依托

    提高教学学术服务水平

    平台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依托和组织载体。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型教学学术组织为自身定位,以“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平台搭建—实施项目驱动”为平台建设主线,不断优化全校教师教学学术环境,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服务水平。

    在完善组织架构上,以学术性、服务性、支柱性为定位原则,围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引领辐射六大职能,完善教师教学发展组织体系。目前,设有教学培训部、教学咨询部、教学研究部、课程开发部、教学技术部、国际交流部与中心办公室等“六部一办”,聘有校内外学者和咨询专家20余人,教师教学培训和咨询师17人,以教育学科为依托,组建成有专兼职结合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团队。

    为加强平台建设,首先通过说课、听课、教学咨询、问卷调查、调研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困惑、问题及发展需求。针对问题和需求,搭建了教学咨询平台、教师协作平台、工作坊研讨平台、教学学术交流平台等,建立了常态化教学学术午餐会制度。通过教学咨询平台为教师提供精准化的教学咨询和答疑解惑服务;通过教师协作平台组建覆盖全校的教学研究团队,进而形成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共同体;通过工作坊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促;通过教学学术午餐会,为教师提供分享教学实践经验、自由畅言、互动探讨的对话机会。近5年来,举办教学学术午餐会80余次,服务各专业教师万余人次,青年教师参与占85%以上。此外,围绕青年教师教学成长问题,建立了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从而自我反思教学成长历程、自我创生独特教学文化,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动力,引导青年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受训为自训、变盲目为有序地提升教学能力,尽快由“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在实施项目驱动上,一是通过分类培训,如新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提升培训、基础课教师培训、地方及民族地区特色培训、教学督导培训、双语教学培训以及课程建设专项培训等项目为主渠道,促进教师整体教学素质提升。尤其是自2014年起,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实施了6期“双语教学培训”,培训覆盖32所民族院校1000余名青年教师。二是通过设立“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专项”等,驱动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而且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2015年,首创基于创新创业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入翻转课堂的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从14个学院20多个专业精选35门改革专业课程作为试点,分批分次实施了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为目的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理想效果。

    以行动反思为途径

    提升教师教学发展能力

    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本科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引导高校教师优化本科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持续努力的方向。

    自2015年起,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康翠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以教学反思为基本方式,探索从“理念”到“行动”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创新理念。引导教师行动起来,反思悟真,在不断反思教学或教学反思中,协同自身行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创生独具特色的教学文化和课堂文化。该团队对本科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持续探索和研究,围绕专业课程建设、课堂优化、科教融合、“互联网+教学”等热点问题,出版相关著作或教材10部,并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举办教师教学发展与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20余场次、组织专题性教学午餐会15次。该团队不断推进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教学实践,分批次组织全校千余名教师进行从反思到行动的实验研究,实现了以行动促效果、以目标促效能的课堂内外互动改革模式。同时还举办3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咨询、4届教师教学高层次论坛和多届教师教学咨询活动,持续开展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会教学、会反思、会研究的良好格局。

    以行动反思为途径,解决了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科研与教学分离的问题。长期以来,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一直存在,虽然从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层面在不断调整和转变,但对个体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两难问题。在开展教学午餐会专题交流、教学学术研讨汇报和教学实验个案报告的同时,组织教师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方式,逐步认识教学同样是学术研究,引导教师以科研方式开展教学内容设计和重建教学知识体系。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明显提升,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协同、传道与授业的协同、教学与育人的协同在教师发展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行动反思为途径,解决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一本教材打天下”“唯教材”的问题。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已有的教材体系,重塑新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引导教师从单一思维的备课转向基于关系思维的教学设计,要求从学科与专业、专业与教材、教材与课程、课程与教学以及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关系出发,突破“过度依赖教材”的局限,建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转变教师“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教学观,解决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内容重构与方法创新3个基本问题。近年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推动了30余门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重构,每位教师都能准确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要素,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彻底改变了“唯教材”现象。

    以行动反思为途径,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讲到底”的问题。前期围绕全校教师上课时间分配、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面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师生对话仅限于“一问一答”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犹如课堂的旁观者,导致课堂万籁沉寂,毫无生机。通过组织引导教师设计课堂“专题研讨”内容及相应的翻转课堂方法,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欲望,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主体性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在广泛的参与教学、对话交流与辩论研讨中培养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判断和专业分析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部分问题课堂逐步由“广播式”向“研讨式”转化,由“一讲到底”向“讲研结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课堂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