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初中的劳动教育“三级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学生正在该校少年农学院劳动。资料图片

    对于一所城市初中学校而言,除了文化成绩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养成也不容忽视,但让学生们认知劳动、尊重劳动、爱上劳动并非易事。改变急需一个契机,而学校要做的就是主动去发现那个契机。

    “是韭菜,还是麦苗”

    几年前,我和几位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踏青。当看到广袤的田野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惊叹道:“这么多韭菜啊!”随行的几位教师讶然,其中一位教师很直白地告诉学生:这不是韭菜,是华北大地种植最为广泛的小麦麦苗。学生不解:“小麦麦苗?小麦是什么?”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连每天吃的馒头、面条的原料小麦都不知道呢?

    片刻后,我告诉学生们,每人可以从麦苗上摘下一片叶子,直接放入嘴里咀嚼,品尝一下味道。几分钟后,我问道:“是韭菜吗?”学生们答说“不是”,然后围着我:“老师,没想到咱们今天收获这么大,认识了小麦的麦苗,还尝出了麦苗不是韭菜!”接着,他们表达出了强烈的劳动和求知欲望——有学生说,小麦收割的时候一定要带他们参加劳动;有学生说麦子收割以后加工面粉的时候一定要参与;还有学生说要参加家务劳动,学会做面食……

    一次平常的踏青活动,让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多。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分清了“韭菜”和“小麦麦苗”,而是激发了学生对劳动认知的期盼;对教师来说,则发现了工作短板,为今后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作为管理者,我发现了新的教育机遇和挑战——认真思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这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课程,一个有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有血有肉”的课程,也应当是学生喜欢的课程。

    当年那些踏青的学生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农作物,喜欢上了劳动,有人已经考入农业大学,有人当起了新农民,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但我最欣慰的是,由于我们当时并不系统的劳动教育活动,让他们告别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窘境,成功地步入了社会。

    尝到劳动教育甜头后,学校一直追寻、探索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教育模式。

    “俺们学校有个少年农学院”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市初中,有4000多名学生,也经历过走“独木桥”的应试阶段,但学校强烈意识到,“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018年,学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作为:在距离学校15公里的空港区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少年农学院,吸引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学校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菜农做指导,把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吸收进来,组成了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把全校学生按兴趣和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排开课表,每周固定时间去少年农学院参加劳动学习。生物教师负责劳动前理论知识的储备,各班主任负责劳动的组织,老菜农负责农学院的日常事务,学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年级管理中心负责农学院的管理与教学工作。这样,学校的农学院就运转起来了。在这里,学生们学会了施肥、浇水、育苗、搭架等一系列的劳动技能。

    依稀记得,学生们第一次走进农学院时,曾兴奋地呼喊:“俺们学校有个农学院!”2018年的他们,劳动技能还很稚嫩;而在今年春天,他们俨然成了老手。

    每次出发前,我会给学生们作动员报告,引导他们学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长大后,你们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用大脑和双手完善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铸就自己幸福的生活。”这样的“预备课”,是让学生们知道,劳动并非一时的体验,而是人类一生的活动,要真正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随着学生观念的转变,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听说星期六去少年农学院劳动,激动得一宿都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就叫醒了我,让我开车送他去。”“我家闺女昨晚又是翻书,又是上网,按照老师的要求查阅资料,兴致可高了,把原来的生物课外书又重新翻了一遍。哎哟,看见孩子那认真的劲儿,我打心眼里高兴。”原先的抵触情绪开始转向惊喜和支持。

    “我来露一手”

    学校劳动教育,其目的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教育内容和地点。少年农学院的劳动让学生们爱上了田间地头的农业劳动。通过劳动观念教育,学生们不仅爱上了实训,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而且懂得了生活中的知识,学会了营造自己生活中的情趣。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不得不“宅”在家里。他们的生活不只是在线文化课学习,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做家务。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喜欢上了做饭,“我来露一手”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许多家长感慨:“顿时觉得孩子长大了!”

    让家长们感动的还有,一直不爱动手的孩子自己学会了洗衣服。一位家长说:“尽管有的时候孩子还洗不干净,甚至还没有完全掌握洗衣机的操作要领,但是孩子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一步是他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露一手”不是简单的一次劳动冲动,而是长期劳动教育的结果,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在每一名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思想与实践碰撞后绽放出的火花。从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到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再到爱上劳动,随着劳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们将会更加全面地成长、发展。

    (作者系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