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里的“少年农学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报道

    近日,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空港南区的运城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内,80多名学生一边听技术员讲解蔬菜栽培技巧,一边手执铁锹兴致勃勃栽种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苗……阳光、汗水、笑语交织成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2017年,运城市实验中学在市区物色了一块近10亩的劳动基地,成立了“少年农学院”,招募生物教师和当地经验丰富的“菜农”做指导,供全校4000多名学生劳动学习。

    其实,实地参加劳动仅仅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十分清楚:“这不是让学生凑热闹,更不是给学生提供‘三分钟热度’的空间,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让学生领悟和体味‘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快乐’的道理。”

    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意见》等文件,并由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年级管理中心组织研究、认真策划,制定课程计划,固定参与劳动学习的年级、班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种子每天的变化特点是什么?”过去,作为城市学生,主要是凭借想象和教师的描述完成生物课学习。“孩子们靠得是死记硬背,既费力气还难以理解。”该校生物教师马艳玲说。

    “少年农学院”成立后,马艳玲把生物课上到地头,在给学生讲解“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要求每4人组成一组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在7天内每天按照“发芽数”详细记录,测算发芽率。

    “孩子们观察记录得很仔细,生怕遗漏每一个发芽的种子,因为他们知道,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算是播种成功。”马艳玲不仅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还和他们一起讨论“除了水以外,空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种子的萌发有哪些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这样的生物课接地气又有趣,记忆深刻。”学生们纷纷点赞。

    同时,针对个别学生“野蛮采摘”导致的蔬菜受损现象,学校及时组织各班开展“珍惜劳动成果”主题班会,进行热爱劳动成果教育大辩论,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

    “劳动教育考核结果记录在《综合评价手册》内,与其他学科的考核结果一样使用,实行一票否决。”校长赵克恭介绍,“科学、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学校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奠定了学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基础。”

    得益于劳动实践,学生们的视野大大拓宽,“育苗心得”“家庭厨艺大比拼”“最美夕阳——爱老敬老活动”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作文层出不穷。

    “劳动实践让孩子们有话可写,有话愿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该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师高晓蕾说。

    即便是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上网课,学生们的劳动也没有断线。在学校开展的家务劳动“露一手”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晒出了自己制作的一道道菜品、甜点,晒出了自己清扫得干净、整齐的房间……对劳动的感受,他们快乐的表情包给出了答案。

    “劳动教育让孩子提前接触了社会,甚至对人生有了思考,我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一名学生家长说,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也极大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认知。

    “3年来,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逐渐爱上了田间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把平时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做人道理与劳动结合起来了。”赵克恭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