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育人 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二十四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自2010年建校以来,在社会上的信誉度、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尤其是将“研究育人”作为学校办学特色,让研究成为师生的生活常态,以研究助推教师高效工作、学生快乐学习,在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展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

    “十年磨一剑”的德润学校,已经锻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回顾德润学校发展历程,就是研究育人、不断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的过程。这对于正在发展着的学校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三生”课程

    所谓“三生”,就是生活、生成、生长,因为纯文本形态的学习,虽然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可如果缺少了生活实践的支撑,这些知识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少了生命力。同时,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将其储存起来,还要将其活化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没有这样的生成,永远抵达不了学习的更高境界。而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幸福一生,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所学则毫无意义。

    承载生活、生成、生长的重要载体,便是“三生”课程,它包括分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来落实。其中的必修课程,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选修课程包含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提供平台。

    学科课程整合是实施“三生”课程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将地方课程全部融入国家课程进行实施。将安全教育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健康等学科进行整合,环境教育与地理等学科进行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大教育观,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副校长庄春荣认为,课程整合从学科本位主义走向了学科之间的彼此促进、互助互动、共同提高,从而让知识更具综合性与灵活性,并由此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以地理学科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们将国家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中的“水 能源 土地”和《潍坊地理》中的“自然资源”部分进行了整合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以家乡潍坊的“自然资源”为例,意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认识和解决家乡的人地关系问题,学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为将来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埋下了种子。

    整合实施后的学科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更加集约,也使得学科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素养,有利于提升解决真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现已完成了中小学所有19个学科的课程手册,每一个学科的课程手册都包括学段总规划和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课程实施方案,将课程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每位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情和使用情况不断修订,每个学期都在不断完善。

    学校的综合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考察探究类、社会服务类、设计制作类以及职业体验类课程等,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研究方法培训是每个德润学子的必修课。在德润学校,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完成一次考察探究活动,并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探究报告。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德润学子从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作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探究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原因;通过采访父母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4个阶段中最喜欢或有印象的一本图书或一份报刊,以“阅读成长史40年的4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和同学分享;学生们还进行了“家用交通工具、城市绿化等40年的变迁”等考察探究活动。

    陈静校长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提供的题目,有的学生是自主提出问题。无论课题来自哪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时成为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和创作者。学生不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之中,而且还彰显了其超越平时单纯文本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当他们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受到教师的肯定后,还会产生更大的继续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八年级学生参观潍柴工业园,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分别选择“互联网在潍柴技术中的应用如何体现网络改变世界”“探究统计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课题进行提前研究。因为带着课题去参观,有任务驱动,跟以往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式观看”相比,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聚焦了。在现场,聚精会神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越来越多,回校后汇报展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带着课题去旅行”的课程目标。

    课程整合让学生走向生活与社会,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生成新的认知与感悟,这既是对纯文本形态学习的突破,也是亲身走进课程构建的大天地之中。学生们不再是课程的机械消费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积极的构建者。于是,课程不再离自身那么遥远,而是就在周边生活中,就在生命成长的整个系统之中。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逐渐习惯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也逐步提高。

    学导课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将“全面发展的人”进行了具体化。国家颁布的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更是将核心素养具体到每一个学科。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都承载着核心素养,都要落实核心素养。

    那么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呢?

    奎文区德润学校通过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完善育人载体,改变教学方式。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要素,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落实承载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就一定要回到课堂研究中来。

    于是,德润学校顺势而为,提出了“三生学导”课堂的理念,并着力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生”指的是生活、生成、生长。“三学”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3种学习方式,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三导”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方法指导、疑难辅导。通过联系生活将问题情境化,通过学习的递进化促进生成,通过收获迁移内化实现生长,真正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既然是学导,课堂上就不能只是教师讲,更要有循循善诱之导,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之学。为此,首先教师的观念必须变革,学生不应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其次,课堂不应只有文本形态之学,更要有生活介入。再其次,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则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时还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特殊景观。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让学生更主动、更好地成长。

    学校循着这一思路,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制教学流程和教、研、评的工具,为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路径,引导教师研究课堂。

    单元备课卡是教的工具,也是集体备课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从一个单元或模块入手,找到单元核心知识,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课时备课单也是教的工具,其关键是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一节课要探究和解决的主问题,它承载的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它为方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知识框架,实现深度学习。

    观课量表是研究的工具,包括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课堂表现与习惯、教学环节、学生发言分布等5个维度。教师从不同的观察点收集证据,重视课堂的实施过程;课后议课基于证据作出陈述,共同收集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提升课堂研究的实效。

    课堂研究的工具不仅包括教的工具和研的工具,还包括评价的工具。课堂评价量表就是评价的工具。学校每学期进行一轮赛课活动,依据“目标、教师、学生、达标”等要素设计课堂评价工具——《“三生学导”课堂评价标准》。这个评价量表从目标、教师、学生以及课堂达标率4个要素进行课堂评价,进一步引领了教师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保障了“三生学导”课堂理念的落实。

    教师是落实课堂教学的保障。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奎文区德润学校还邀请专家进校园,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行校本教研,开展从备课组内的同课异构、教研组的研究课到不同层面的各种赛课活动,开拓教师视野,促进课堂的深度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