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练兵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师需要具备强大的与幼儿互动的能力。视觉中国 供图

    编者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基于此,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尤其重要,它是实习生提前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契机,能帮助实习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避免在入职后陷入茫然。那么,幼师的培养方——学校,有没有为实习生提供充分的实习保障?幼儿园提供的实习机会能否帮助实习生获得应有的成长?实习生本人经历实习后,是否真正提升了实践技能,产生了职业认同感?本期学前周刊从培养学校、用人单位及实习生本人三个角度呈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状态,以期通过三方对话互相启发,优化今后的教育实习。

与幼儿园的一次“无滤镜”相见

余斯思

    去年10月,我踏进幼儿园,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之所以参与实习,一方面是对幼儿园的日常情况抱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校外实习”被纳入了培养方案,是必须完成的课业任务,这也迎合了当前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较高实践能力的期待。

    实习前制定明确方案

    在实习方式选择上,因为是必修课,为保证实习质量,原则上只能以“集中实习”的方式到各实践基地实习。若有特殊情况,也可选择“分散实习”,即自己联系实习地点实习。

    在实习模式上,集中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各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人为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实习生,另设一名校内导师,负责实习派遣、实习研讨、情况督导等。同时,必须在实习期间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一种是实践类任务,包括观察记录、活动教案和活动视频,另一种是科研类任务,包括观察记录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等)。在时间安排上,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半学期,时长为8周,每周前四天在基地实习,第五天回校内研讨。

    我的实习地是一所幼儿园,除大中小班外,还开设托班。实践导师根据我的实习计划,安排我进入托班实习。

    实习期间,最初两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辅助”。观察任务有两个:一是观察托班一日生活具体安排;二是观察教师的带班日常、幼儿的特殊表现等。“辅助”即变身“生活小能手”,辅助教师安慰哭闹的幼儿、帮幼儿换洗尿湿的衣物、分餐等。

    后面几周,除“观察”和“辅助”,还增加了“带班”任务,即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编写活动方案并参与集体备课、撰写观察笔记、学习家园沟通技巧等。

    实习过程面临多重挑战

    在托班的实习是有趣又富有挑战的。可以每天见到幼儿纯真的笑容,但也会看到他们哭花的脸;可以从独立组织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但也需要熬夜备课、研讨等。兴奋之余,更深的感触是艰辛。

    素养和技能的碰撞是第一重挑战。走进幼儿园真实的班级情境,没想到最先击溃我的不是幼儿的哭闹,不是熬夜写观察记录,而是手指操做得笨拙、弹琴找不到节拍等曾被我嗤之以鼻的技能。以前我认为,幼儿园教师是教育者,很多技能可以被替代。比如,不会弹琴可以借助音响,不会讲故事可以用故事机。但当看到孩子们对音响中放的音乐不感兴趣、跟着老师弹出的钢琴曲却欢快蹦跳,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机里的故事经常走神、听教师讲却两眼发光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

    对“技能论”的反驳,是为了纠正社会上关于“幼儿园教师就是带娃哄娃”的刻板印象,让大众明白,幼儿园是在帮助幼儿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技能无用。我们反驳的是单纯重视技能的观点,而非技能本身。

    压力是第二重挑战。“当幼儿园老师是个体力活,可以减肥的!”这是开实习动员大会时一位教师的玩笑话,但真正实习后才发现其言不虚。幼儿园一般早上七点半开始接待幼儿,但教师七点就要到班准备。午饭后,幼儿午休,教师还要备课或教研。下午五点半,家长陆续来接幼儿,但教师清扫整理工作结束已是六点后了。如果遇到有家长来找教师交流问题或其他事,就会更晚。这意味着教师从踏进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都很少有机会休息。

    挫败与失落感是第三重挑战。第一次独立组织教学活动时,活动进行不到五分钟,部分幼儿就心不在焉了。对于我的引导,他们并不买账,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这不仅影响了我的情绪,还让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纪律管理上。此外,活动各环节的过渡也较生硬,活动方案虽写得明明白白,但实施起来就是不对劲,上一环节结束了总不知道怎么引入下一环节,以致最后草草收场。

    实习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感悟良多,也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多思考。

    提升了对幼师的职业认同感。实习前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想当幼师,我很可能回答“不”,实习后却有点儿憧憬了。此前不想去幼儿园,并非不热爱幼教,也不是不喜欢幼儿,而是觉得幼师工作挑战很大。一方面是精力的挑战。不像中小学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幼儿园教师从幼儿进园到离园,各方面都要照顾到。另一方面,还面临环境创设、科研等压力,同时也有社会认可度的挑战。“幼师就是带娃”的错误观点虽在改变,但幼师社会地位不高仍是现实。

    但即便如此,在实习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幼师工作的魅力。通过实习,过去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活了,幼儿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开心与难过,成长与进步。工作时,获得一个温暖的拥抱,见证一次难得的进步,就足以让人感到幸福了。

    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经过实习,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实际教育情境和理论知识的不同,也在实际带班的局促中,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经验与理论经验相辅相成的意义。一方面,实践离不开理论支持,通过理论积淀,我知道了幼儿哭闹、攻击他人等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明白了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反思;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检视,通过实践的磨砺,我明确了如何处理幼儿的各种状况。从这一点来讲,两个月的实习期太短了。与幼儿打交道并不容易,仅在毕业前到幼儿园两个月,因诸多不适应而产生的糟糕体验对大家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许不是福音,而是一种打击。如果每学期都能进入幼儿园开展为期一周或半个月的“小实习”,或许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学前专业学生在职前培养阶段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方协同,优化实习全过程

郭琼 季琴

    实习是幼儿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前最直观、最有效的实践学习过程。笔者在与实习生沟通中发现,大家遇到的困难涉及家长工作、游戏活动的组织、布置环境和写活动方案、突发情况处理等。但共同的困难则是教学组织与建立班级常规。与此同时,很多实习生在实习前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当教师。这些问题与实习生本身的认知、经验积累,以及外部的环境、组织与安排相关。

    系统解决实习生面临的教育教学难题

    实习生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都较陌生,幼儿园主要应帮助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所在园所的实习时间大多为一学期,幼儿园遵循认知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安排。

    从内容安排上,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从了解一日常规入手,熟悉每个环节的组织策略,了解每个环节为何如此安排,以及各环节中渗透的教育意义。实习第一个月,重点了解保育工作,熟悉保育员工作流程和要求。第二个月,指导实习生逐步参与半日活动组织。

    其次,在一日活动中,重点关注游戏。从游戏入手,实习生可以逐步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具体步骤大体分四步:第一步,观察游戏;第二步,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思考游戏的教育性;第三步,了解在游戏中如何引导、干预幼儿的行为和情绪;第四步,利用现有资源创设游戏,并在与幼儿熟悉的前提下,尝试自主发起游戏。

    再其次,关注领域教学。实习生第一个月进行听课学习。从第二个月开始,对一日生活流程及游戏有初步掌握后,实习生可自主设计教育活动。根据实习生的优势资源,可安排其选择某个领域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修改完善活动设计,并进行试教。活动后进行评价、反思、调整。

    从实习策略上,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从观察幼儿、教师、活动入手。实习生需要观察模仿,积累经验,然后才开始尝试组织活动。观察主要包括:观察幼儿——尽快记住每个幼儿的名字、外貌,发现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专长和爱好,需要与想法。观察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技巧,发现教师的优秀品格,学习教师的语气、语态及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观察活动——观察一日活动的安排与进程,观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观察活动的衔接与过渡。

    第二,活动前做好计划。实习生经过3—4周的跟岗见习后,开始学习制定和执行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实习生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计划制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