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一八年四月,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名小女孩在“汉语桥”中文比赛中演唱中国歌曲。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访谈嘉宾

    徐小洲 浙江传媒学院院长

    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沈   伟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阚 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晓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有哪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如何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如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疫情背景下如何迎难而上、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

    新形势下为何要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记者: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沈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留学教育为先导,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为主,进而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对外开放的历程。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基础教育的优秀经验正在“走出去”;截至2020年6月,我国已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互动日益频繁,在国际秩序、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日甚。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来华留学人数稳步增加,但生源结构偏亚洲化;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稳步上升,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且普通高校、高职学校的语言类留学生比例居高不下;教师交流人数与层次逐渐提高,但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不足;中外合作的范畴变广,但质量保障与话语主导仍有待加强。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教育对外开放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徐小洲:教育对外开放在这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贺信中指出,教育对外开放要培养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对外开放是世界先进文化吸收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排头兵。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是当今世界文明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以包容思维实现人类先进文化共享。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文明对话和理解的交汇地。当前,我国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持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教育对外开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先锋队。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间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同时,通过来华留学项目,我国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与社会发展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教育对外开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目前,我国广泛构建起教育合作交流平台,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交流合作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尽管我国将碰到各种新的困难与挑战,但我国必须勇敢走进国际教育舞台中心,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如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记者: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原则?

    徐小洲:首先,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健康、有序开放。教育总是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必须铭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类型、教育对象等双向、高效、有序开放。在教育交流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方面,在引进外国教育资源时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良的文化影响与政治渗透;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走出去”时,要善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营造包容、开放、多元的教育开放氛围,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沟通、理解,形成合作、互助、信任的文化共识。

    其次,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要提升开放能级。根据全面开放的整体布局,大力推动教育系统全方位开放,形成教育对外开放的整体合力。为此,教育对外开放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向发力,重视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分步发展,在高质量、优结构、可持续中走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路子。

    再其次,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要守住安全底线。我们要建立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架构和政策法规,加强教育对外开放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和教育主权。

    记者:结合刚刚谈到的问题和《意见》的部署,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如何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沈伟:内涵式的教育对外开放意味着遵循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规律,根据国际关系的动态发展与本国教育引进、输出的现实需要,发挥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推动和平发展的潜能。为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

    优化出国留学的工作布局,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式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冲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频频爆发。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世界的不确定、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间接影响了留学环境和留学意愿。曾为我国留学生首选地的北美,已出现人数增长乏力的势头。故应根据国际关系的动态发展,合理布局出国留学,为人才培养构建安全、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推动东亚、“一带一路”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教育体制互通和学历、学分互认,为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灵活的留学条件。

    有序推进教育在地国际化,系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截至2020年6月,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28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196个。我国具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10所,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1家。与此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这些学校、项目、机构为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与经验。我国可有计划地建立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区、示范区等,在试验区内,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中小学衔接机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示范区内,凝练一流学科对外开放的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形成区域经验辐射。

    拓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深化跨国科技合作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由2018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4位,且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表现出巨大的上升潜力。目前,中国已与创新指数表现良好的以色列、芬兰、瑞士等国建立了创新伙伴关系及其相关平台,可在已有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上,协同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的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机制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丰富国际合作形式,以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留学教育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的大会上,通过了一套有效法律和技术规范的标准,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在国际间共享。我国可积极参与到共享资源的建设中,并通过认证引进多类在线教育平台,借助智能伴学系统落实“泛在大学”,通过自适应技术支持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扩展现实提高教学效能,并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

    如何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记者:《意见》着眼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外开放作出了相应安排。您认为,何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刘宝存:首先,应该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学科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应该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处于国际最高水平,能够在各自的学科和行业与国际同行进行对话、合作与竞争。再其次,应该掌握多种语言,熟悉世界不同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个人才队伍应当包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