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如何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曾 勇
西部高校很多都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一所高校精准对接一个行业、带动一个产业升级发展,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反哺西部高校。 余敏明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科技创新发挥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西部高校以学校的核心科研创新能力为依托,产教融合,积极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 董发勤
西部高校肩负为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使命,西部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布局等都要聚焦和面向西部地区战略发展需求设置和动态调整。 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九寨沟震后重建水质监测工作。资料图片

    访谈嘉宾

    曾 勇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余敏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董发勤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今年5月,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出将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那么,作为西部高校,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优势,助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从而带动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西部地区高校校长。

    西部高校如何发挥优势,服务西部大开发?

    记者:《意见》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高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曾勇: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西部的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会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扎根在中国西部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创新源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人才培养“活水库”,引导更多毕业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引育并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好高端人才“蓄水池”,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智力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挖科技创新“涌泉口”,构建西部地区一流创新生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疏通成果转化“灌溉渠”,全面提升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国际合作“海洋网”,扩大西部地区国际影响力。

    余敏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西部地区开放水平等难题迫切需要破解。首先,高校应该立足传统优势学科,集中优势力量,积极对接重大需求。

    同时,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科技创新发挥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西部高校以学校的核心科研创新能力为依托,产教融合,积极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此外,《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等。所以西部高校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精准对接,积极服务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

    董发勤: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作出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预示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余年,将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换、实现由资源开发向整体开放转换。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西部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必须发挥在区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高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客观存在显著差距,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由此,西部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布局等都要聚焦和面向西部地区战略发展需求设置和动态调整。西部高校必须主动肩负为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使命;西部高校可通过实施“学科性工程”,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可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政府“第四部门”功能,积极建言资政;同时发挥知识创新优势,与城市共同打造创新主体集群、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文化集中的环高校创新经济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记者:具体而言,学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对接和服务西部大开发?

    曾勇: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我们建成了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领域、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及产业化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体系,学校学科布局与国家电子信息战略布局高度契合。近年来,我们狠抓“电子信息+区域”,就是希望把学校的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相结合,把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学校与成都市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就是要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与重庆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要推动科教创产融合发展,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此外,学校还在四川宜宾、遂宁等地布局建设了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希望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另外,我们还走出四川,与广西柳州市共建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科技研发、科技产业落地与孵化等领域,立足柳州、辐射广西、驱动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业升级。

    西部高校很多和电子科技大学一样都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一所高校精准对接一个行业、带动一个产业升级发展,那么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反哺西部高校。形成这样良性互动后,孔雀也将不会东南飞了,甚至可能“西南飞”“西北飞”。

    余敏明: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例,西部地区拥有草原、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但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而四川省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作为四川省唯一设有大气科学学科的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充分发挥大气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势,致力于服务天气气候灾害应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由学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对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有重大价值。学校为成都平原强对流天气过程监测和成都新国际机场的气象环境评估提供观测资料,与成都市环保局合作开展全市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控管理及服务研究,推动科技治霾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些都是学校发挥自身传统学科优势,对接和满足西部重大需求做出的积极探索。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科技创新发挥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为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产业链支撑。多年来,助力四川突破高端芯片、传感器、信息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6月,西部首个校企地5G实验室落地我校,今后将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新型智能终端等领域,进一步服务国家5G新基建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早在1993年就提出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机制。作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先后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双共建高校,西南科技大学依托“局省共建”“省部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四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比较优势,在协同培育军民融合中高端人才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有效经验。

    西南科技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从组建成立之时起就肩负着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创新的独特历史使命。当前,绵阳正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按照四川省委部署实施“一个目标、六大工程”的科技城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学校将继续和绵阳市委市政府一道,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0周年和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20周年为契机,科学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努力把学校知识创新资源的潜力快速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在校地深度合作中实现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同频同向循环提升,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贡献共建高校的独特智慧和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