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教高质量发展的烟职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设山东职教新高地1 

    从“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到“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位于美丽山东半岛上的烟台职业学院,一步一个脚印,用奋斗不断书写新篇章,始终走在全省职业教育前列。

    工匠精神“圆梦”,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技能大赛等深入推进,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产教融合“聚力”,与世界知名大企业强强联手,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合作“开花”,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多元化办学实践。

    一项项闪亮的荣誉,彰显着学院的“硬核”实力。

    围绕“双高计划”建设、“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烟台职业学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烟职模式”,为山东职教高地建设贡献“烟职智慧”。

    深耕细作,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我代表中国!”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烟台职业学院代表队以中国选拔赛冠军的成绩进入决赛,面对全新的设备、全英文的竞赛环境,取得3个单项冠军,荣获一等奖,在国际技能赛场为国家争了光。

    荣誉的背后,是烟台职业学院科学大赛体系的强力支撑,系、校、省、国家“四梯次”覆盖所有系部、专业、学生和教师的技能大赛体系,助力学院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捷报频传。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3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13个,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他各种国家级别奖项不胜枚举。

    学院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拥有1个国家级别、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园里得到企业师傅“一对一”指点,“面对面”学技术,未出校门就被企业高薪“预定”。

    学院今年毕业生共5907人,2020届毕业生招聘会上,中集来福士、海尔集团、杰瑞石油、绿叶制药等知名企业都向学院学子伸出了“橄榄枝”。截至目前,学院已发布就业岗位2.6万余个,平均每个学生至少有4个就业岗位可选择,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毕业生签约率超过86%。据了解,学院就业招聘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力争今年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

    今年4月,学院再次收到鲁南制药集团发来的喜报,学院在该集团工作的27名毕业生2019年成绩突出,分别获得“二级功勋”“先进个人”等表彰,其中,一名2016届毕业生荣获5个奖项,获奖金40万元。

    鲁南制药的喜报只是来自学院毕业生诸多喜讯的一个片段,烟职毕业生的佳音纷至沓来:“双一流”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李振,手握20余项专利;经历国赛洗礼的郝文斌、王鹏鹏等,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二就研制出“仿生跟随机械手臂”的晁晓峰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工程师;“订单班”走出的赵相鑫,成长为国内百强企业丛林集团的技术部部长……一批又一批的烟职学生,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彰显了烟职人才培养的十足“底气”。

    同频共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在产品手绘实训课上,王敏斯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为制作出的3D打印模型设计配色。该课程所属的工业设计专业是烟台职业学院2019年新开设的,也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的新兴专业。课堂上,学生们“脑洞”大开,集思广益,通过对产品外观、结构的设计,进行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骑行者扩展雨衣、不会丢的USB设备、亲子同行成人脚踏车……有趣的设计遇上有趣的灵魂,碰撞出各种精彩的“火花”。

    工业设计专业欣欣向荣,“隔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更是成绩斐然。2004年就开设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可谓是学院响当当的金牌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优质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近年来,该专业的教师团队为企业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知名度,专业群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专业群前列方阵。

    专业的给力成绩得益于学院专业建设成效。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不断优化“1+3+3+N”的专业集群体系,持续推进中职与高职“3+2”、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并把职教本科专业、职教师范教育列入学院“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积极试办本科职业教育。目前,建有国家级别重点建设专业1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别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8本,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6个、山东省示范特色专业9个,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8门。

    学院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办专业,紧贴区域经济增长点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工科优势突出、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撑度强的专业体系。目前所开设的50余个专业,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工、交通运输、财经、商贸、化工等9个专业类别,分别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山东半岛主要产业、产品集群,凸显学院对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行业标准发展的支撑作用。

    学院将产业所变、企业所需,作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针,在专业设置的源头上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开办新专业,升级老专业。近两年来,着眼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轨道交通、工业设计、应用化工等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随着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学院将“云物大智移”5个要素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承接“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以高效的动态调整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为山东“两区”发展贡献烟职力量。

    师资先行,名师工匠发挥领军作用

    走进烟台职业学院汽车与船舶工程系汽车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齐鲁首席技师”栾琪文,正在给学生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在被学院引进之前,栾老师在汽修企业工作了20多年,是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出版过30余部著作,拥有2项发明专利,获得过一汽集团“技术能手”、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一名真正的汽修“大咖”。他的课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生听得入神频频点头,从栾老师身上学习着“精益、专注”的严谨和敬业精神。

    在烟台职业学院,像栾琪文一样,有一大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教师,他们拥有扎实的学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师德,立德树人,孜孜不倦。

    “全国优秀教师”刘彩凤设计的英文教学案例,获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大中华区教师冠军,作品被思科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推广于教学和比赛。

    “山东省教学名师”王枚,是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课题数十项,获发明专利8项,为“智慧烟台”建设作出了贡献。

    “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烟台工匠”“烟台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教育工作者”宫晓峰,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二等奖3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提高引进人才(团队)待遇,将入编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建设“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引进9名博士参与了学院8个重点项目创新团队,在职教本科研究规划、教学标准体系、“1+X”证书制度、新形态教材开发等领域各展所长。学院还通过“优才计划”和“菁英计划”招聘博士14人,分赴烟台各县市区科技部门挂职,打造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双导师培养等工程,优化结构,提高能力,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90%。80名骨干教师在德国培训师的指导下取得德国手工业行会精密机械切削师、工业机电师等4个专业的ADA证书。

    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6月10日,烟台职业学院与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签约,腾讯云计算认证培训分中心同时揭牌。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是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产业方向的新工科研究院。双方将联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开展新工科和智慧教育的创新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