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动”组合拳振兴本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7-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陇东学院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一所高校,是浸润着陕甘宁革命老区精神成长起来的一所高校,是扎根陇东黄土大塬开拓进取的一所高校。从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陇东学院及时召开全校教育工作大会,制定出台《陇东学院关于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根本立足点,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采取“九大行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行动

    坚持“大教务”理念,建立“一处四中心”和“一体四层次”教学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一处四中心”就是在原教务处的基础上,成立教学质量控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定向发力,更加专业化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一体四层次”就是学校设立二级学院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实行教学系部制,系部之下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把每一位教师归到相应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服务机构的学科专业属性。“一处四中心”和“一体四层次”体制机制,提升了教学管理服务功能,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非常好地发挥了体制机制的效用。

    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行动

    坚持定“根”在地方,定“位”在应用,定“标”在高水平,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有效建立教师教育、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四大”学科专业集群。根据“四大”学科专业集群,整合办学资源,关停并转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把招生专业控制在55个左右,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大船舰”作用,促进各学科专业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实力水平。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动

    以转变培养方式、优化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为关键点,着力构建集理念、目标、模式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即“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每个专业按照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及实践各个模块,架构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目标即“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每个专业按照这一目标精心架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模式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按照这一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形成系统连贯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一体系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导航、树标、定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行动

    为把已经探索形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有效的实际人才培养过程,在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坚持三大“原则”:坚持学生中心原则,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重构;坚持产出导向原则,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大胆创新;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提出四大“对接”:对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的新动态,对接师范认证、工科认证、医科认证等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对接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新指标。紧扣5个“符合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分动员启动、考察调研、拟定初稿、优化提升、答辩论证、专家审定6个阶段,历时一年,全体教师参与,聘请校内外专家充分论证完善,全面完成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学校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双万”计划统合推进行动

    积极响应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及时出台《陇东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1)》和《陇东学院一流课程建设计划(2019—2021)》,把学科、专业、课程统合为一体,提升建设效应。在学科建设上,走“一个体系、两翼发力、三级凸显”的路子,全校形成一盘棋,建立完整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两方面集中发力,形成全国有高峰、全省有高地、区域有阵地的格局。在专业建设上,走“向认证靠,向四新转,向实处走,向一流冲”的路子,分校级一流、省级一流、国家一流3个层级,着力提升师范专业优势,培育工程技术专业特色,打造现代农业专业品牌,凸显现代服务专业亮点。在课程建设上,走“有好老师,有好课程,有好手段,有好环境”的路子,强化课程师资力量,优化课程基本内容,改善课程教学条件,打造课程优质品牌。学科、专业、课程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争取更多的学科、专业、课程进入国家和省级一流行列。

    产教融合分类实施行动

    大力鼓励支持所有专业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与不同的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了符合各专业实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一是资源共享模式。与庆阳石化、长庆油田等地方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企业承担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考察、见习、实习、实训等任务,校企双方共享对方的资源。二是联合培养模式。与北京微软、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IT学院,采取“理论+实践+实训+就业”的方式,联合培养IT行业专业人才。三是订单培养模式。与深圳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立“艾比森班”,每届遴选30名导师,实行企业定制授课和校企双导师制,为艾比森公司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四是专业共建模式。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昆山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借鉴企业先进的运营模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改造课程、人才培养流程和实习实训方式,把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为“四新”专业。五是实验平台共建模式。与罗克韦尔公司合作建设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达内大数据实验室等,提升改造校企双方实验实训和科技研发条件,共建共享。

    创新创业多维促进行动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设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分中心,形成三级联动创新创业工作机制。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在线必修课程、34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和104门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课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机电设计”等多个众创空间和“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工场”等众多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先后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创投协议,形成了专业实践实训平台、综合孵化服务平台和校企合作创投平台依次递进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聘任校内66名、校外12名创新创业导师,形成了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实训专家团队。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累计资助经费645万元;积极组织师生申请并实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国家级别项目56项、省级项目60项、校级项目515项,其中238项已完成结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学科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近3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400项,其中国家级别奖励近80项;积极组织师生大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目前已有26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申报创新发明专利600余项,成功转化6项,在校学生注册小微企业24个。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坚决打牢教师队伍基础。每个学院柔性引进1—2名拔尖学科带头人,驻校带学科、带队伍、带项目。加大博士学位教师引培力度,书记、校长承诺每年引进2名博士,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承诺引进1名博士,与二级学院签订引进博士责任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开展专业研究、博士论坛、教授论坛、培训交流、主题教学沙龙、教师风采展示、辅导咨询、诊断评价等方式,建立全方位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教学名师和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专题开展师德师风、新入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等各类培训,届次化举办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赛、实践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名师示范课,以实战化方式锤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风学风全面从严行动

    深入贯彻“新时代高教40条”和“质量22条”,突出强调“四严”:严肃教学规程,立正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严整教学秩序,养成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严格教学管理,形成各方面各环节齐抓共管的合力;严明教学纪律,建立督查反馈整改的良性机制。全力抓好“四风”:抓师德师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抓教风,建立教学常态检查、问题通报、责任追究、听课评课、专项评估五大机制;抓学风,全面推行“一个中心,两头延伸”教与学机制,“一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激发教师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排挤“水课”,“两头延伸”即课前有任务,课后有作业,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课后必须完成足够的作业;抓考风,所有考试都要做到严命题、严安排、严巡视、严监考、严阅卷、严处理,督促教师严肃认真对待考试每一环节,营造学生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的良好氛围。重点把好毕业论文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严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认真研究审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严格实行毕业论文(设计)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设计)问责追责制度等9条具体意见,并进行专项督导评估,切实督促毕业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下足功夫,提高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