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融合 培养“一核多能”“新商科”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该报告显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为5星级,全国位次比为1.63%。

    作为浙江财经大学实力较强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干得好、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更在专业建设方面连连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持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为加快推动工商管理类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从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说起——

    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入选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2017年,入选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竞争力排名持续提升。

    本专业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决策模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门省级一流课程,2本教材建设项目……

    近3年来,本专业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学科竞赛等活动中获奖101人次,占学生人数的42.26%。《新时代浙商经验管理丛书:管理案例集》《新时代浙商经验管理丛书:营销案例集》收录本专业学生参加经济管理案例竞赛获奖作品,即将出版。

    本专业考研升学率稳定在25%左右,不少学生考取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研究生;近3年就业率分别为95.36%、99.29%和98.63%。 

    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映现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

    思路与目标

    ——定义新时代“一核多能”“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全面进入调整升级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势在必行。“新商科”人才趋向行业导向,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硬”技能,更要具备“沟通交流、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创新创业”的“软”技能,凸显实践能力。

    以此为遵循,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接轨国际商科,基于专业建设成果,凝练“一核多能”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培养具有“持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技能、人际沟通”五大能力的“新商科”人才。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逐步铺设开来。

    创新与创见

    新目标呼唤新作为,“一核多能”高标准的能力追求,敦促探索与之匹配的高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引入强调人人都成功、注重能力本位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能力导向理念,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一核多能 层级递进的融通式‘新商科’”人才培养之路,并创新性地将互联网、大数据、产教融合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融入工商管理专业,构建“一中心—五融通—三检视”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机制。

    ——以能力为中心,层层推进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

    “新商科”突出能力培养中心地位,专业方向定位于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运营管理与数字化商务分析,并层层推进,构建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特色再到个性化发展的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以“五融通”为道,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OBE能力导向理念,通过学(理论学习)、练(模拟演练)、赛(学科竞赛)、训(管理实训)、创(创业实作)的融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学与练融合——核心模块(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开设独立或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现学与练的融合。学与赛融合——学科竞赛深度嵌入课程体系,如在“全球商务模拟”课程中嵌入“尖烽时刻”商务模拟大赛,在“商务策划”“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课程中嵌入创新创业大赛,极大提升了学生竞赛和实践能力。学与训融合——通过企业精英进课堂、企业移动课堂等形式加强实习实训教学;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管理诊断”“商务策划”“战略管理”等课程,持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过程管理;“管理学”课程邀请投行经理全程参与教学,大大突出了课程的实践特色,受到学生欢迎。学与创融合——对具有创业精神的在校大学生,开办领导力训练营,提供创业的专业支持;为保障“学、练、赛、训、创”五融通顺利进行,从学校、教师、企业、学生4个方面,构建“五融通”行动教学“STES”模式。

    ——以“三检视”评价为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检视”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社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估不同阶段人才培养实现的能力目标,如制定《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杰出教学奖/教坛新秀奖》《工商管理学院综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措施,激励教师投身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结果性评价体现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水平,如国家级别一流专业、考研出国升学率等;社会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水平等方面。

    “五融通”“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黄金圈法则遵循的“为什么”为起点,定位能力导向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规范了行事准则,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引导理念变成现实;多方位评价体系保障了“做什么”的一致性。

    “五融通”“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整体思维理论为指导,通过学、练、赛、训、创的融通,形成知识学习、应用和创新的闭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融合起来。5个融通、5个环节,节节发力、节节作为、节节精彩,打破知识边界、融入多元化元素,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焕发勃勃生机。

    聚力与聚智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向人才要动力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素来都是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和改革的核心要素。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曾获浙江省师德标兵、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浙江财经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建有运营管理、商务分析、创新创业管理3支有特色的院级教学团队,以及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培养多元化人才和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工商管理专业每年定期派遣教师出国访学进修。通过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案例教学经验,反哺教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此外,坚持以德行塑造为核心,把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7年《钱江晚报》以《四十多名大学生集体恳求:老师,您能不能再教我们五年》为题,报道了该专业教师爱生如子、教书育人的事迹。

    现如今,工商管理专业教师26人,博士率96.15%,获评高级职称88.46%,承担全英文或双语教学12人。本专业拥有省“151人才工程”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高素质师资队伍为“融通式”“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专业还以岗位业绩点考核改革为契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使人才动力竞相迸发,人才红利竞相释放。

    ——向科研要潜力

    向科研要潜力,是工商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有科研能力和原创思想的教师,不仅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探索真理的综合能力,打造视野宽广的创新型人才。

    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级别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0篇、SSCI论文24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14篇,出版专著2本,申报横向课题5项。2017—2018年,获批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

    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坚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积极推动教学促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使成果进教材、成果进教案,大大提高了人才质量。

    ——向制度要定力

    为了保障“五融通”“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加大资源投入,软硬件并抓并重,上层构建活力有序的制度体系,下层夯实优质的教学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专业建设。学院“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宗旨,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课堂质量提升等方面投入资源支持。近3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共投入122万元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激励人才、教学设施、国际化交流、人才培养工作。

    进入新时代,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再次踏上新征程,向着BGA全球商学院国际认证体系发起冲击,力争两年内获得金牌认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