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的精神风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8-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二十七    

    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城济南以泉而闻名,每逢节假日,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便纷至沓来,尤其是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重要景点,人流不断,赞叹声此起彼伏。而国内仅有的一条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护城河则有另一番景象,它把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五龙潭等美景悄然串联起来,河水清澈,两岸杨柳依依,安详之中,透射出一种宁静与恬淡之美。

    护城河的东岸,青龙桥北不远处,坐落着一所有着130年历史的学校——青龙街小学,古朴,优雅,意蕴悠长,文味芬芳。

    笔者走进这所学校,徜徉于学校文化的景观之中,并与其校长韩爱民围绕着泉城文化进行了一场对话。

    百年校庆的寻觅之旅

    【韩爱民】2019年,青龙街小学迎来了130岁华诞,庆贺它的生日,就成了全校师生及众多校友的共同心愿。

    校庆并没有搞得热热闹闹,更无奢华之气,简单得近乎俭朴,可是,却借此契机,找寻、提炼、传承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方查证史实,理清学校发展脉络,开启了以“讲好青小故事 传承百年精神”为主题的一场“寻觅之旅”。于是,学校的厚重文化渐次浮出水面,师生的精神焕然一新,且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陶继新】没有热闹的景象,却有精神的气象,这才是校庆的真谛。对于有着如此积淀的学校,其延绵不断的精神文化,才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其积之愈厚,价值也就愈大。“寻觅”的即使是一个物件、一个故事,也有可能成为学校文化的象征,甚至还有可能转化为很大的精神能量。而一脉相承的学校精神,更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次校庆已为学校整个历史谱写出了一曲意义非凡的乐章。

    【韩爱民】校庆历时一年半,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寻访,全校师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走访老校友,联系老教师,搜寻老物件,查找老档案,挖掘老故事。一封封来信、一件件包裹、一张张照片,纷至沓来。据统计,全校共联系走访1000多名各个时期的青小毕业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传递了母校对学生的感情,更让当下的学生得到锻炼,不仅是能力提升,更是情感升华,母校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饱含浓烈情感的家。

    【陶继新】这一寻访行动耗费时日与精力之大可想而知,可收获之丰更是令人欣喜。它让这所百年老校有了更多承载着精神记忆的物件、文本等,不管在校师生,还是远在他方归来的校友,只要身在青小,就会睹物读文而生情,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张力。表面静止的物件与不会说话的文本,因与学校的沿革发展和师生的成长相链接,便自然而然地幻化成蓬勃着精神生命的文化。它不但于当下召示出生命的气象,而且还会以它特有的精神光芒照耀着学校和师生们的未来前程。

    【韩爱民】二是“回母校同升旗”活动。“不管你毕业多少年,不论你身在何方,母校都欢迎你回来看看,回来亲手升起国旗,回来分享你的故事”,母校的呼唤得到学子的响应。2019年的每个周一,都会有“老青小”回来和全校师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鲜艳的国旗下,他们深情演说。“我是1960年到青小当老师的,校园又小又旧,但老师很负责。”“我是二年级(1)班学生史樊序的爸爸,今天我们一家六口,加上照片上的奶奶一共四代七口人都是青小学子。”“我是第一批进新教学楼学习的,这是新楼落成时的照片。那时候没有校服,但我们笑得很灿烂。”“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曾在学校昏倒,班主任赵老师把我背到医院,得知我营养不良,老师给我家送来一篮子鸡蛋。我始终记得老师的爱,并把爱的温暖传递给我的病人。”“我是一名航天工程师,不忘母校教导,工作一丝不苟,为国家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我是一名环卫工人,也许有人嫌这份工作又脏又累,但我觉得挺有价值的,城市一天也不能离开我们。城市保洁正越来越智能化,我希望学生们好好学习,用科技让城市更美好。”鲜艳的国旗下,白发苍苍的学者、斗志昂扬的劳模、求学苦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商业精英、奋战在各个岗位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不同的人生有着多样的精彩,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窗,把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细细品味,大家的记忆五彩缤纷,主旨却很集中,这就是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河畔的童真。这是深深触动一代代“青小人”心灵的“魂”,也是青龙街小学永葆活力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即使不是青小人的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被深深地感动。那是发自肺腑的回响,那是对学校爱的铭记。它让我感到,这所学校今天之所以如此美好,是由一代又一代青小人共同铸造而成的。130年,不只是一个很长年份的数字,更是一个爱心永长的叙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这些师生就没有青小,同样,没有教育就没有爱,没有青小也就没有这些师生。

    同时,它还让我想到,从青小走出去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不仅自己带走了青小的精神品质,而且还将这种精神品质向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播撒,让更多的人有了精神光芒,让更多的地方有了精神之美的照耀。130年过去了,今天的青小人,薪火相传,在原来青小的精神殿堂上,又增添了灿烂的辉煌。

    【韩爱民】的确如此。我和教师、学生一样,常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拍一部校史电影的计划便被提上日程。一所小学,师生自拍电影向校庆献礼不多见吧,但情到深处不演不快。2019年暑假,校史电影剧组开工了。先是几位教师翻阅前期集结的“青小故事”,构思着电影主题、情节,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以一家四代同上青小为线索,以爱为主题,将几个真实的事件串联起来。因为学校始终与护城河相伴,泉边戏水、柳下诵诗、沿岸跑步是一代代青小人共同的美好记忆,所以取名《护城河畔》。接下来,招募培训演员、征集服装道具、举行电影开机仪式、紧张拍摄、后期剪辑。现在说来很轻松,但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难之苦,只有剧组知道。

    【陶继新】有此创举,是青小的骄傲。不过,要想让这一创举步入成功的殿堂,至少还需要两个元素。一是要有感人的人和事,否则,即使有妙笔生花之文采,也不可能写出真正有意义的内容。没有了丰沛而感人的内容,也就失去了电影艺术的价值。二是要有积极参与电影拍摄的人,这对于从来没有拍摄过电影的青小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当有了对学校的挚爱与热情的时候,往往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就是精神与感情和谐起来所形成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如果不是预先知道是这些从未涉足过影视表演的师生所演,一定会认为是专业从影人员的精彩之作。由此看来,人的潜力何其大也,而大的背后,更让我们看到具有朝气与生机的青小的支撑。

    【韩爱民】拍电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学校经费紧张,阳光悦读文化公司的李经理被师生们的真情所感动,出资租来专业的电影设备并聘请了摄影师。道具怎么办?师生行动起来,四处搜集。民国时期的服装、解放前的老风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本、上世纪60年代的书包、上世纪80年代的蜂窝煤炉……校史电影让如今和曾经的青小人空前团结。

    演电影让演员们经受了一次洗礼。为了节约经费和时间,电影拍摄夜以继日。演员、化妆、剧务全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志愿者担当。为了效果,演员是拼的。一个镜头常常重拍10余次。骄阳下,演员汗流浃背,不少小演员身上被晒出“背心”;月光里,师生们身上被蚊虫叮咬出一个个疙瘩;家长送来矿泉水悄然离去;居民把自家让给剧组做拍摄场地,自己“流落街头”毫无怨言;教师们牺牲暑假时间,早出晚归。拍电影,演绎曾经的爱与奉献,又不断地呈现实实在在的爱与奉献。有人曾问我:这“草台班子”拍电影能成功吗?我坚定地回答:“肯定成功,已经成功。因为青小人演青小事,青小精神正生动传递。”

    【陶继新】这一让人不可思议的成果的出现,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您所说的“青小人演青小事”。青小人对青小的感情,是未身临其境者很难想象的,因为青小的精神已经熔铸到了青小演员的心里,所以,尽管此前他们并未演过电影,可是,当他们走进演出之中的时候,青小那些动人心扉的人与事,就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们眼前,并活化成一种感情能量和精神活力。于是,他们就有了对所演之人之事的深厚感情。如果说写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话,在演电影这件事上,情动也是实现成功演艺必备的要素。同时,演员还有一种使命感,为青小,为大家,也为自己。因为每个演员都是青小的一分子,演得成功与否,不只关乎到个人的成败得失,更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所以,不管多累、多苦、多难,他们都决不放弃,并且以此为乐,最终走向成功的殿堂。从这个视角讲,演电影的过程,也是青小精神再锻造的过程,更是升华师生品质的过程。

    我想,李经理的解囊相助,自有其公益情怀,也是为青小的精神所感动而致。而家长与居民的无私情怀,为孩子,也会为青小尽一份心力而自觉不已。

    毫不夸张地说,“得道者多助”这一古老的哲理,在你们这场电影的拍摄与演出中,再次闪耀出它异样的光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