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精神地标 汇聚发展动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陶会讲师团团长汤翠英在学校行知广场讲学 行知书画展

    从借址办学,到如今校园总面积1575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70%,被师生称为“皇家森林学院”;

    从建校之初在校生规模300人发展壮大到2.2万余人,学科专业由最初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44个,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

    从初创的举步维艰,当初只有23名教师,到2020年已达17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每年还要面向海内外成规模地引进新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独立二级学院到办成西部较大的独立学院、重庆市首所成功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

    路漫漫其修远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所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之地孕育而生的民办大学,筚路蓝缕20载,脚步坚实,回声铿锵。

    陶行知教育思想就是学校的治学“宝藏”。学校把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治校根本和崇高使命,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植根塑魂,办真学校、施真教育、育真人才,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探索式办学到规范性发展,现在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民办本科院校,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办一所像育才学校那样的大学的愿望。

    立陶创特:

    光大行知精神,“植根塑魂”,激活发展潜能

    抗日烽火燃烧的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合川草街镇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61年后的2000年,这里诞生了一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前身。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育才学校是一本未写成书的活的教育学巨著的话,那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就是这部巨著的传播者和续写者。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以光大行知精神作为办学特色,将其作为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创特之魂。

    回首当年,初创时期,百业待举,师资、专业、校舍等,就连开学典礼也是在租借的合川市委党校大礼堂举行。现实就是生活教育极好的教科书,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提振精神,提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建院方略,靠着“生活教育”的熏陶,靠着“学做真人”的理想,靠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靠着“敢为天下先”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朝着建设具有行知教育特色的大学奋斗。

    时代从不辜负有心人,教育因生活而光大。2004年至2020年期间,学校由初创走向成熟,在校生规模由建校之初的300人发展到2.2万余人,学科专业由最初的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44个本科专业,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已经形成。 

    2009年3月,学校为继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突出办学特色,成立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陶行知研究会,系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植根塑魂是特色发展的抓手和核心。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凝练出了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发展特色。2011年5月,学校入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管理的“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成为其中的首所民办高校,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前会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对学院“立陶创特”的发展思路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国内高校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得好的,东部有公办的晓庄学院,西部有民办的育才学院。”并亲笔题词“立陶创特,强校育才”,鼓励学校做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成为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学陶师陶”典型。在看到学校“学陶师陶”成果后,陶行知之子陶城教授高兴地说,父亲的愿望在这所学校得到实现。

    “立陶创特”促进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先行者。2013年,学校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更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5所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试点研究高校之一。

    转设后,学校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相结合,赋予其生活性、时代性、创造性、全面性。通过组织全校师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开展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讨论,点亮精神地标,形成新共识,聚合再发力,达成新目标。为推动优质发展,学校总结多年“学陶研陶”的成就,相继编写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新编与新论》《且行且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等论著。

    作为新办本科院校,秉承“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学精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把行知精神凝聚成教师的“魂”,教育学生的“根”,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质特色的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

    文化化人: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学校把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基因和形成大学行知文化特质作为校园特色文化来发展和建设,正契合了这一理念。

    创立初期,学校就开展了“立陶创特”价值的CIS战略设计。在校园道路、楼宇、广场、行知文化墙、陶园等硬环境中融入陶行知教育理念元素。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笔直宽阔的行知大道和大道两侧长达百余米的行知文化墙。文化墙由13幅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主题浮雕效果涂鸦壁画构成,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言与文、理、法、工、管、艺等学科元素交相辉映,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宗旨。

    沿着行知文化墙走到行知大道尽头,道路左侧便是文化活动中心行知广场,广场中央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熠熠生辉。在这里,实践画展、宪法宣传日、英语角、“娃哈哈营销”大赛、读书活动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一年四季活动不断,行知广场成了彰显青春活力、浓郁校园文化的缩影。

    “陶味”弥漫于校园的每处角落。全校范围开展的“一院一品”文化建设各有特色,打造的“行知大讲堂”“行知读书会”“行知文化艺术节”“行知社团文化节”“行知艺术展演”“行知书画展”“行知毕业生作品展”等行知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真正营造了处处“陶影”的校园氛围。

    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沉下去,才能活起来。对此,学校全面布局、整体发力。

    学校整合微信、微博、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体,充分发挥校报、学报等作用,在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设立“学陶天地”栏目,定期推送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文章和师生“学陶师陶”心得;通过校园广播诵读陶行知先生经典作品;在学校主办的学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上,开辟“陶行知研究”和“原育才学校老陶子风采”等专栏,公开发表校内外研陶论文。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栏、LED显示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阵地,在学校“行知活动月”等时间节点集中宣传陶行知思想文化,让行知思想无处不在、行知理念润物无声。

    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学校广泛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科研活动。2015年,学校完成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重点课题“构建‘立陶创特’实验模式,创立‘现代育才新学’”,撰写了2.2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教改实验模式,获得中陶会高度评价。选编了论文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收录了学校教研人员所撰写的论文共120余篇;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开辟了“陶行知研究”固定专栏,吸纳各地陶研学人来稿,此栏目成为学校推进“立陶创特”活动的一扇明亮的窗户。

    2016年,学校成立了校级科研平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立陶创特文化品牌,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成果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

    如今,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行知精神”已深入人心,学习行知精神、践行行知文化,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

    师道传薪:

    真教育,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年过去了,学校从当初只有23名教师,且所有教师全部来自西南师范大学,主要以老教师为主,到2020年已经达到1700多人的队伍,每年学校还要面向海内外高校成规模地招收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建设了一支优良的自有教师队伍,学校有了底气、自信和发展的后劲。

    “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学校高度注重教师的技能素质培养,通过系列措施打造“金课”,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名师,着力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监管,着力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学做合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