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陇原谋发展 放眼丝路谋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名石 甘肃中医药大学赴武汉医疗救援队整装待发 毕业啦 校运会

    精诚岐黄梦,厚德广传薪;鲲鹏征万里,有驿名“甘中”。甘肃中医药大学本部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独具特色,是一代代“甘中人”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无数医学生在这里放飞梦想与希望,成就未来与远方。经过42年的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成为甘肃省政府部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建高校、教育部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仅有的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大学,实现了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

    立德树人不动摇

    协同育人见成效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贯穿于全过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打造组织建设、文化环境、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七大育人平台,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品牌。

    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提升中医药学生源质量、优化中医药专业结构、加强对传统优势专业的改造升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医药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及推进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等措施,面向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开展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建立课堂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院校教育与学业导师互补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校院协同,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社会声誉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录取分数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截至目前,通过协同育人模式已为社会培养各专业人才上千人。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分布在甘肃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骨干力量。2017年,学校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人才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均给予了“好”或“很好”的评价。

    筚路蓝缕弘仁术

    守正创新荟群英

    32名教职工、4200平方米、几间办公室、一个总务处……这就是1978年的甘肃中医学院。如今,这里已是春色满园,枝叶扶疏,昔日的甘肃中医学院羽化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巍然挺立于杏林之中,正在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打造成为甘肃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和转化基地、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和对外合作交流基地。

    数代人的艰苦创业,铸就了甘中医大今日的辉煌。国医大师周信有,自学校创立之初一直坚持临床带教,培养国家级别、省级学术继承人140余名,指导中医学科培养博士后及博士、硕士生347名。2004年获评首届“甘肃省名中医”,2006年被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悬壶济世75载,诊治患者54.8万例,96岁高龄时仍坚守在基层医疗岗位。医古文专家吴正中教授说:“好不容易来世做一次人,总得像个人。”为了“像个人”,他拼了命做学问。怎样让晦涩深奥的医古文被学生以至普通群众看得懂?吴教授伏身案头,泛舟书海,搜经寻典,不舍昼夜,编写出版了《医古文译文解析》和《医古文精篇译文解析》。

    素有“西北胃王”之称的王道坤,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扎根甘肃,开创敦煌医学研究之端,临床执教50多年,荣膺首届“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是第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科技部门“十一五”支撑项目专家,早在2005年就捐资设立了“王道坤英才奖学金”。儿科专家张士卿,1983年放弃在北京的发展平台调入甘肃中医学院,悉心收集、深入研究敦煌经卷,与王道坤等人首次提出“敦煌医学”概念,开创了敦煌医学研究的先河和地域医学研究新领域,并组织筹建全国首个也是仅有的一个敦煌医学中医药馆。他临床广涉诸科,尤擅儿科,创办了国内首份《中医儿科杂志》。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是首批“全国名中医”,并在2019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在老一辈专家的引领下,学校先后培养了包括卫生部门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以及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甘肃省领军人才等170多人在内的优秀团队,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3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家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8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部门领军人才。

    学科专业齐发展

    学术科研有突破

    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基础。近年来,学校把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推进一流优势学科、培育扶持学科和新增建设学科同步协调发展。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增设新专业,不断优化、完善以中医药类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为延伸和补充的专业布局,使学校专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已形成中医药类专业、现代医学专业、医学相关专业等三大专业核心圈。学校现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涵盖了下属所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6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31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着力加强中医学科、中药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等学科建设。中医学科立足西部,紧紧围绕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坚持以中藏药和道地药材应用研究、敦煌医学和皇甫谧学术思想研究等为主体,逐步凝练出了中医药防治西北地区内科常见病研究、中医药防治骨伤疾病研究、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及郑氏传统针法研究、方证相关理论及敦煌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医药防治小儿脾胃和心肝疾病研究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药学科立足甘肃中药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化需求,在甘肃道地药材和中藏药资源、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药理毒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形成了中藏药资源学研究、中藏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中藏药药理与毒理研究、中藏药及复方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等稳定研究方向。中药学科自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以来,致力于打造科学研究特色鲜明、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研承载力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研究集体,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能够承担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重任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是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单位,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实验室为甘肃省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学院的科研实验中心、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构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平台。学科依托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构建了临床培训基地及临床研究平台。近年来本学科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别、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著书立说、公开发表论文,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科声誉。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明确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承担和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学校有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