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共创拓新路 奋进之笔写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环生学院院长李圭白院士在校企合作单位所属汤逊湖污水处理厂为学生上专业实践课

    武汉工商学院自2002年创办以来,始终把学校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全局里谋划,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思考,坚持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校,坚定不移走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要素融合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民办高校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勇担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历史使命,致力于走在前列,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践行者。

    学校办学取得明显成效,获评“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拥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获批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10月1日,学校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校友魏凡现场分享了自己深入医院重症病房采访报道的切身感受,他特别提到“三学期制”对提升新闻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三学期制”“三导师制”等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构建了基于岗位要求与能力导向的“平台+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拓展等课程平台,实施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成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首家转设后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首批通过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单位合格验收高校。

    学校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率先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双创”教育之路。党委书记刘生元介绍,在2018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评选中,全国仅50所高校入选,武汉工商学院是湖北省仅有入选的民办本科院校。学校以跨学院、跨专业创新实验班为引领,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实施“全过程培养、协同式育人”,形成“三维驱动”“五化建设”鲜明特色。

    如“电商IPM创新实验班”学生近3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中荣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学校在2015—2019年湖北省民办高校学科竞赛排名中位居前列;“字绘中国”团队将项目引入课堂,施行“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实践教学体系,荣获全国插画双年展专业组优异奖、武汉市设计行业重大创新成果,团队获6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指导教师获评“荆楚好老师”。

    学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开展“五个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启航、导航、领航、护航的“四航”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育了“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等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厚植产教融合办学基因 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9月28日,在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集中总决赛上,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黄娇拿到了代表湖北省参加水处理技术项目全国选拔赛的仅有一张“入场券”,她深有体会地说,比赛对参赛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很高,这次自己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4年不断线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聚焦“两个服务”,深化“三个协同”,实现“四个对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了鲜明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

    学校聚焦“两个服务”,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湖北省现代信息、环境保护、现代服务业、社会治理等产业,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集成度高、区域(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格局,实现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科技创新与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对接。

    “学校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长熊蕊教授说,学校今年成立了机器人与未来技术学院,培育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专业,“新”体现在创建新机制、新模式,将部分体现新技术的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让学生站在新的开发技术平台上接受挑战,第一年参加设计,第二年发挥创意,第三年做真实项目,第四年广泛参与业界工作。

    学校深化“三个协同”,以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深化校地合作,与学校所在地洪山区政府部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及产业、文化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建“大学之城”,助力城校共兴。深化校企合作,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建科技设计学院,创新高校设计教育模式;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打造特色产业学院,整合校企师资、教学条件、科技创新等资源,将产教融合贯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就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校校合作,与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激发服务社会新活力

    上半年,学校校企共建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将食堂餐厨垃圾全部转化为再生肥料,这项被称作“黑科技”的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一体机技术,是学校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的共研成果,将在湖北省多家单位大规模推广应用,这也是学校持续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打造“零垃圾校园”的新举措。

    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机融合,一大批校企共研、师生同创的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了技术与智力支撑,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围绕应用型科研创新,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的牵引作用,依托19个国家级别、省部级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级别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48项、横向116项,申请国家专利17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商务部门发展研究奖等58项。

    学校服务长江生态大保护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湖北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积极布局环境与生物工程学科专业群,依托学校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共研“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及大孔脱氮树脂深度处理”技术和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一体机设备,攻克污水资源化、城镇固废资源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广泛应用于湖北省潜江市污水处理厂提标、蕲春工业园区和武汉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提标等60余项污水处理项目。

    学校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湖北省集成电路重点产业,超前布局信息工程专业群,专注芯片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研发30余项软件著作权和多项发明专利,成果应用于车载图像、安防监控、智能电子和智能家居等行业领域,赋能湖北芯片产业发展。

    学校聚焦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等公共安全问题,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智讯服务,“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舆情信息直报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突出的社会风险防控作用,50余件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批示。

    学校服务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菜联网”工程,校企共研“无人交付式物流系统生鲜速递服务平台”,获批国家商务部门“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项目”、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在新时代的坐标中,武汉工商学院秉承“弘德博问 和谐拓新”校训精神,书写奋进之笔、走好拓新之路,凝心聚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着眼未来共绘“十四五”发展的美好蓝图,争取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彭 宠 蓝 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