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创新发展 打造创业教育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湖北师范大学多措并举、创新发展,积极统筹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科研、硕士点创建、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各环节的资源力量,牢牢把握学校“双一流”建设机遇,紧扣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目标,全力打造创业教育高地,并取得显著成效,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中一个显著的亮点。

    坚持集聚高端师资,创新环境:营造争当学生创业教育领路人的良好氛围

    创业教育能不能培养一流人才关键在人、关键在师资。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创业教育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为突破这一难题,学校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校领导挂帅担任硕士生导师为创业教育把方向。4位校领导亲自担任首届创业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各自分管领域强化研究生培养。校长作为通信领域著名学者、二级教授,主动担任导师,引领学校创业教育;党委副书记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导师,确保创业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力地强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管教学副校长狠抓研究生教学工作,确保创业教育教学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学校领导率先垂范,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学校对创业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上述4位校领导和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担任,校外分别从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名校聘请5位博士生导师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有力地确保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

    二是以“连接”思维破解学科建设师资难题。创新创业学院坚持“不为所有,为我所用”指导思想,通过资源的广泛连接,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成功地凝聚起一支15人左右的科学研究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7人、硕士8人。同时,通过各方资源连接,学校现已拥有专兼职创业导师120人,其中校外导师超过50人(博士生导师5人),形成了完备的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创业教育导师在育人过程中传授创业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相得益彰。

    三是首创研究生“生活导师”制度为创业教育赋能。创新创业学院主要领导带头,全体管理服务人员齐上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学生担任生活导师,在生活上、思想上主动关心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生活导师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与学生一起开发项目,师生共同深入创业项目、融入创业项目,在项目中实现师生共创,让学生在项目中得到“实战”的洗礼与锤炼。

    坚持多主体融合共建,创新平台:全力打造“333”创业教育学科支撑平台体系

    创业教育学科尤其强调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紧紧地与创业平台体系融合在一起,学科平台必须高度贴近真实,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创业教育的“实战”状态。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湖北师范大学打造出以“333”为核心的学科支撑平台体系,有力彰显了学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与竞争力。一是合力打造“3”个双主体众创空间。携手北京中南天华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铭乐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珠海世纪鼎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共同举办“荔枝众创空间”“数字音乐众创空间”“鼎利—达成众创空间”,为人才培养搭平台。二是学科平台做到“3”个融合。分别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企业与学院相融合、管理机构相融合(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与产学合作处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生在专业、企业、学院、孵化器等平台上全过程全方位接受平台的锻造与锤炼,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都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提高。三是创业教育聚焦“3”大要素:“双创”平台、“双创”精神、“双创”团队。学校坚持平台是基础、精神是内核、团队是载体,创业教育有抓手、能落地、出实效。近年来,湖北师范大学先后获批省级创业学院、省级孵化器、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创业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等多方肯定。

    坚持实体化发展方向,创新理念:构建以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内涵的创新创业学院

    多年来,湖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实体化的创新创业学院,分别从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充实创新创业学院的内涵建设。发展至今,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不仅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同时已逐步发展为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重要教学单位,通过理念的创新,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一番全新的局面。

    一是开设国内首个创业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创业教育高端人才。创业教育着力实施“三个结合”: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工作相结合,开创性地设置全国首个创业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让学生接受创业知识、形成创业思维、具备创业精神、掌握创业能力,以创业者的心态去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20年9月首批5名创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已经正式入学。

    二是抓教学、强科研,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夯实了根基。学校坚持把“创新基础”“创业指导”两门创业教育通识类必修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同时,学校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立项、科研立项、教学督导等方面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创业教育“一流课程”,现已建成专创融合课程163门,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6本,编写教材3本,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取省级教研成果奖励3项。2019年,学校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EERC),聚集创业教育研究人员近30人,学科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是坚持“意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创业意识得到逐步强化。2017年至2020年共计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351项,呈逐年递增趋势。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指导思想,让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加强创业能力训练,参赛成绩稳步提升:2017年至2020年共计获得省级奖项40项,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并实现了创赛金奖的突破。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实践经验积累,已成功举办了6期不同主题的“双创”训练营,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创业团队近100家,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打下实践基础。

    (王 泉 余松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