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人文沃土催发“医”路花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正在学习。 绍兴文理学院 供图

    “他们年龄虽小,却与病患老人沟通自如,深入浅出地把很多康复知识、动作道理讲给我”“当得知我要出院时,他们为我提出很多宝贵的锻炼建议方法”……日前,绍兴文理学院接连收到患者来信,感谢学校实习大学生的精心呵护。类似这样的来信,学校每个月都会收到很多,在老师们看来,这是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催发的“医”路花香。

    8月底,浙江省首个医学人文教育联盟在绍兴成立,绍兴文理学院是联盟的理事长单位。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全面、整体、综合地对待人的健康和疾病,确定了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学校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科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探索“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走出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新路子。

    仁术兼修

    播种医学人文意识种子

    “局部解剖学”是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在绍兴文理学院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上课传统。开课前,每一名学生都要向“无语良师”致敬,学习了解每一位捐赠者背后的故事,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他们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医学是为人服务的专业,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人员立身从业的内在心理规范。”在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柳国庆看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学校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特别增加人文课程,注重职业体验,通过系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富有同情心、爱心、耐心,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医护工作者。

    “长期以来,学校从病人、医者、学生三个视角,以‘疾病和人文’为主题,建设人文学习资源。”柳国庆介绍说,学校出版了《医学人文教育读本》《生命沉思录》《医学的哲学思考》《天使手记》等医学人文书籍。各附属医院利用临床实例拍摄人文教育视频,如《如何告知病人坏消息》《南丁格尔的传承》等。引导学生将医学人文思考投入专业学习。

    9月27日,学校原放射医学专业1982届校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做客学校“风则江大讲堂”,带师生从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窥见现代医学发展趋势。“风则江大讲堂”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生听讲人数20000余人次。先后邀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知名作家王蒙和梁晓声等学者,有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此外,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研讨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等加深学生理解,在提升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

    “帮扶行动不便的人上下体检床”“拉好帘子注意保护病人隐私”“讲述病情时考虑病人接受能力”……这些细节纳入课程考评内容是学校的一项创新。在考核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考核学生展现的同理共情、沟通技能等,通过优化考评机制,引导学生“仁术兼修”。

    知行合一

    厚植医学人文成长土壤

    4月清明节的“无语良师缅怀活动”,5月的“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6月的“毕业生宣誓仪式”,9月的“新生授服仪式”……这种人文仪式,是学校专业情境教学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学校构建了一系列医学人文仪式、医学人文讲堂、医学人文体悟等品牌活动。推动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人文认知和人文行为统一。

    在绍兴文理学院有一个数字特别引人注目:学校医学院学生的志愿服务注册率达到100%。是什么让一群大学生如此热衷于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如何与社会服务同频共振?

    长期以来,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仁术兼修、知行合一”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开展纵向整合课程、横向融合教学、全程贯穿评价、医教协同培养,以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种注重实践性的全程贯通式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中深耕着人文学习的土壤,让学生始终牢记医者使命和崇高责任。

    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蒋盼若曾获学校最高荣誉奖项“卓越奖学金”一等奖。在颁奖典礼上他说:“通过参加医院志工、‘三下乡’社会服务等活动,我不但提高了专业技能,更坚定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理想信念。”

    上半年的战“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兰娟两次向学校医学院的师生“回信”,对学校教师金欣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寄语医学院师生“仁术兼修、知行合一”,也激励了学校医学生积极涵养人文情怀。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医学人文知识的转化,使隐性的人文教育显性化,让‘医者仁心’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植根学生心灵。”医学院副院长陈三妹介绍说,学校坚持22年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县、乡镇卫生院,让学生懂得医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提早感受医生职业的崇高使命;通过“爱之翼”救护社、“康复伴我行”等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爱老教育、关怀教育、死亡教育”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医教协同

    构筑医学人文教育生态

    学校成立医学人文教育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绍兴市各医疗机构的临床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源,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

    “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没有举国齐心协力,也许历史会因此而改变。武汉封城、学生停课,从传染病管理的角度,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最有效的手段。”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胡芳琴是今年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援鄂结束后,她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网课。

    “在我工作的方舱医院有个护工是19岁的大学生,瘦瘦的。问他为什么要来,他说和我们奔赴武汉同样的目的。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深深体会了少年强则国强。”胡芳琴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绍兴文理学院的兼职教授。

    近年来,为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转化,学校坚持“医教协同”,形成了高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生态圈。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整合“医学人文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师资,吸纳学校人文社科教师和临床资深医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医学人文教师队伍。

    学校还搭建数量可观的人文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9家附属医院、30家实习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医学院,通过“医教协同”,促进人文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确保人文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如“形势与政策”由3家附属医院的领导主讲,紧密结合医疗改革形势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附属医院教学人员可兼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近三年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多人获得教师资格证。利用“学习通”“爱课程”等平台,与医院进行人文学习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开放性、互动性教学。

    十二年来,经过精心的栽培呵护,人文之花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医”路上开出繁花。学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社科普及基地。同时兼具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近三年初次就业率近99%,用人单位对2010—2016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思想道德品质”满意度100%,“敬业爱岗精神”满意度95.83%,“人文素质修养”满意度95.84%。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