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整合艺术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各种观点、思想铺天盖地,人们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人”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更加容易成为一些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与围猎的对象。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红色文化具有历史印证价值、文化传承和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能够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是开展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可以让美育辅助德育,让大学生在无形中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实践展现教育成果,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立德树人,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让红色基因在艺术教育中传承

    人民大学的红色基因格外鲜明。走进人大东门,就能看到一块巨石兀立,上刻“实事求是”4个大字。1937年,陕北公学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成功创办,“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开学仪式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样对师生说。从此,“为着抗日救亡而设”“收纳全国乃至海外华侨优秀儿女”的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开始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也由此开始艰难探索。两年间,学校培养了6000多名文武兼备的抗战干部,奔赴全国抗日战场。他们中许多人牺牲在前线,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领导骨干。1939年后,因形势变化,陕北公学与其他一些院校合并,先后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春夏之交,华北大学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一所高等院校。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宣告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新型正规大学。组建70年来,人民大学始终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宗旨,以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己任,力图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是因为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在弘扬红色文化、整合艺术教育方面,人民大学有着独特历史优势。艺术作品形式丰富、喜闻乐见,比课堂理论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以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基础,创作出原创话剧《吴玉章》,并在人民大学80年校庆之际进行首演。2015年暑假,艺术团赴吴玉章校长在四川省荣县的故居进行调研,参演的所有演员还专门阅读了吴玉章校长的回忆录、传记、年谱、书信等相关资料。话剧《吴玉章》以人民大学在华北大学时期的老校长吴玉章为原型,讲述了他接受委任,担任华北大学校长,为新中国培养优秀人才和革命干部,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将其建设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典范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朴实而光辉的形象。吴玉章的饰演者卫立国感悟很深:“当我渐渐与角色融合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慢慢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话剧中的角色或是为学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是将自己投身祖国的建设,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理解和学习这些光荣品质。”现在,观看这部话剧已经成为人民大学新生和新入职教职工的“开学第一课”。

    通过将学校自身的红色文化以艺术形式在广大师生面前展现,不仅能让大家获得美的体验,更将革命人物、事迹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无私的精神品质传递给观众,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把红色文化纳入艺术实践

    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作出正确的感知,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让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去领悟、去思考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基因的传承铸就了人民大学的办学之魂。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带领师生前往上海、嘉兴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探寻党的初心和使命,追寻革命足迹,学习红船精神。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在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体会党从红船扬帆起航的重要历史意义。最后,各党支部开展“红船精神”主题研讨会。师生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红色之旅,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党的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

    在丰富学生红色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学院还努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让教育成果体现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如艺术学院设计系丛志强副教授带领设计系研究生赴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进行“艺术振兴乡村”实践调研,围绕“设计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课题,发挥村民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乡村设计,并举办首届宁海县乡村庭院艺术节。作为首支进入浙江省宁海县的驻村艺术家团队,由丛志强副教授带领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走遍了宁海县大佳何镇的每条乡间小路,就地取材、就地创作,经过短短十余天的布置,杂乱无序的农家小院变得独具一格,无人问津的废弃角落变成了孩童嬉闹的游乐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艺术学院利用专业优势,多次组织学生赴农村开展“主题墙绘”活动。如前往北京市西马坊村开展“红色1+1”活动,为西马坊村中心街西侧廊道绘制主题墙。西马坊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毗邻防化指挥学院和坦克博物馆,成村于明代,古代是替朝廷养战马的地方。西马坊村党支部结合昌平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和“军旅特色小镇”的定位,决定打造红色军旅民俗旅游村。经过实地调研,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多次就整体设想及策划细节进行商讨,最终确定了主题墙绘制方案及活动内容。23名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酷暑中连续8个多小时奋笔疾书,共绘制了9幅军旅题材作品,一辆辆绘制的坦克与军事情景故事交相呼应,为村里的墙壁添加了一抹色彩,为当地丰富军旅文化献出一份力量。鲜活生动的画作引来村民的围观,村民们对学生们的奉献表示感谢。学生们对于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感到十分高兴,同时表示将继续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繁荣校园、社区和农村文化多作贡献。

    艺术除了丰富生活,还能引领乡村振兴。由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等单位组成的调研团,来到怒江州和兰坪县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全面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助力兰坪县开展专项扶贫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与经验模式,深入细致调研扶贫攻坚的人大模式与艺术设计振兴乡村工作,以兰坪县对口帮扶工作为核心,重点服务于怒江州的持久性经济文化发展,把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直属高校中对兰坪县进行教育专项扶贫的对口支援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着力建立长效帮扶合作机制,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兰坪县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出滇西边境片区教育帮扶的“人大样本”。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校报校刊、校园景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能够在立德树人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二·九”合唱音乐节是人民大学为纪念“一二·九”运动而组织的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活动。音乐节上,人大师生用他们青春的声音演唱着一首首或深情或激昂的曲子,纪念着85年前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存亡、民族的昌盛所做的奉献和努力。一首首红色经典歌曲,将师生们带回到革命的年代,通过参加活动,大家体会到了担当与责任、热爱与奉献,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将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心中,引领他们不断提高本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始,人民大学“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营都会组织在寒假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员参加春假开展的“红色参观实践”活动,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前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延安、韶山、井冈山、西柏坡以及河北省正定县等地开展红色参观实践活动,追随前辈足迹,感悟革命传统。他们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探索光明之路所承受的艰苦不易,从而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肩上承担的使命。人民大学“青马英才”厚重人才支持计划的成员们,把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化为一次次宣讲、一趟趟实践、一篇篇文章,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新思想送进了社区,在实践中传承人民大学的红色基因。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在艺术教育的感染下,人民大学学子把青春书写在中国大地上。人民大学的“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已经成为人民大学的品牌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12年开始,人民大学每年组织1000余名师生在暑假期间开展入户社会调查和田野调研。8年来,人民大学师生的足迹已经遍布祖国各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土地、体察民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接地气、敢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曾前往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于桥乡调研的胡旭阳小组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想做真正接地气、勇担社会责任的接班人。‘千人百村’提供给我们深入农村实地体验农村发展现状的平台,我们收获了友谊,知道了沟通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村民们真诚热情的心意。我们能从书本上学到很多知识,但只有真正深入农村才知道,有些知识和经历是书本和课堂上学不来的。实践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使我们这些大学生自主关心‘窗外事’,我们感受到肩负的责任,也深知时代需要青年的智慧和勇气。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那些细微的感动和永久的记忆以及深刻的体会将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潺潺流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