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拿价值底色综合评价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少年好样的!”近日,《人民日报》就“雨中狂奔追赶阻拦肇事三轮车”视频点赞“追车少年”。视频曝光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无数市民为之点赞。他用一系列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举动做到了许多成年人不敢去做、不愿去做的事情,让广大民众看到了青年一代身上奔涌着的正能量,看到了青年一代有光有爱、敢干善为的价值底色。

    何为“有光有爱、敢干善为”?从“追车少年”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个16岁的少年面对肇事逃逸,没有犹豫“敢不敢”,而是满腔正气拔腿直追,此为“义举”;追不上的时候想着及时返回救助伤者,此为“智举”;拍照录像、报警求助、联系家人,此为“善举”。这就是被媒体称之为“教科书”式的应急处突举措。这其中既有对胆识的挑战,也有对价值的判断,还有对利弊的权衡;当然,这种应急处突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融汇了家庭、学校、学生多方的教育与培养,反映出了逻辑的缜密性和能力的全面性。

    在关注“追车少年”温暖义举的同时,其班主任评价“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更是引发了众多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公众的讨论。在当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中,对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去评价值得深思。特别是在“唯分数”“唯名次”的影响下,部分公众甚至是家长和教师出现了单一化的评价认知。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需要自己、教师、家长和社会多方联动,给予正确的栽培和引导,不单是要破除“唯分数论”的错误认识,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以此铸就敢干善为的价值底色。正如事件中被撞当事人所说“感谢其父母和学校对他的栽培和教育”。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其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和全面评价。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要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

    从凝聚社会共识的视角深思,要善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有光有爱”的社会正能量,也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要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追车少年”事件的三个主要当事人的价值理念中交错着“善”与“恶”:肇事逃逸的三轮车主在面对法律惩罚的同时,也将面对道德的谴责;被撞倒的当事人知恩图报彰显了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救人少年没有因为“扶不扶”到“扶不起”的社会争议现象而退缩,用真善美的价值底色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追车少年”之所以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热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其反映出了青年一代所具备的有光有爱、敢干善为的主流价值理念。因此,面向青年学生,社会各界要摒弃单一化、片面化和一刀切的固有观念,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反之,要推动形成以德为先、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注重发扬闪光点、弘扬正能量的积极导向。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