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嘉庚精神 一心向海逐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全景 学生海上旗语展示

    2020年10月21日,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百年华诞。百年来,学校辗转办学,但始终秉持嘉庚先生兴海报国的初心,全力为海洋强国和福建海洋强省战略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致力于构建“大海洋”特色专业体系,至今已培养了十余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蓝色工匠”。

    学校坚持“服务海洋、服务地方,依托海洋、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办学定位,奋力开启高水平特色发展的新征程。

    追寻嘉庚足迹

    立足兴海报国

    100年前,民族危难,陈嘉庚先生兴学报国,在厦门创办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系列学校。其中,陈嘉庚先生立足“兴海报国”,秉持“开拓海洋、挽回海权、培育专才”的建校宗旨,在家乡集美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成为我国较早培养水产航海技术人才的摇篮之一,奠定了今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基础。

    新时期,学校坚守海洋底色,跨岛发展。牢牢把握国家、省、市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兴海的重大历史机遇,在集美水产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翔安新校区,实现双校区规模化发展,开启了学校办学发展的新纪元。

    现在,学校以优先发展涉海专业、重点发展工科专业、适时发展战略新兴专业,主动适应海洋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原则,深耕厚植海洋特色,在34个专业中海洋产业相关专业占90%以上。在“金平果”2020年中国高职院校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上,学校渔业类专业位列全国前列;在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上,学校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国之首,水产养殖技术、船舶检验、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商检技术4个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共有11个专业进入全国前五。

    近年来,学校还拥有3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IEET认证专业以及4个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

    学校推进嘉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坚持弘扬“诚毅”校训,传承嘉庚精神,同时把海洋文化引入校园,嵌入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龙舟和帆船运动已经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育人成果,不仅在各类赛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还做到在全校普及,实现人人参与。

    服务海洋强省

    培养蓝色工匠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服务海洋、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立足福建,坚持“亲近产业、融入企业”的办学模式,与政、校、行、企、所携手,协同育人。

    学校潜心培育新时代蓝色工匠。全面对接海洋产业链构建“大海洋”特色专业体系,绝大多数毕业生服务于海洋产业一线。学校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人才“供给侧”改革,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协同创新班”等多种培养方式;持续推进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行“1+X”证书制度,构建集教学、竞赛、孵化为一体的全链条式“蓝色工匠”培育体系。

    学校设立了“海洋生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班”,将海洋特色专业建设、海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三创型”蓝色工匠培育紧密结合。创新班开设了前沿创新技术、前沿实验技术,以及高精尖仪器设备操作等课程,由校内教师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授课。这其中,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以科研项目助理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大大提升了动手能力,在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相关岗位需求。目前,该创新班已培养了三届共76名学生,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以及厦门和周边地区生物科技型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学校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技能竞赛双轮驱动,与国家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共建南方海洋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占地7600平方米,是福建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厦门科技企业孵化器。近年来,学校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两个项目荣获银奖1项、铜奖1项和最具人气奖;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配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获金工工艺项目全国第二名、撇缆操作项目全国第五名、航海院校组团体三等奖。

    学校注重技术技能积累,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学校是交通部门海事机构许可、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海船船员培训机构,农业农村部门首批海洋渔业船员一级培训机构,农业农村部门渔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对台渔工基本技能培训机构,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基地。

    学校组建了水产养殖及智慧渔业等多支科技服务团队,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积极作为。其中,学校魏茂春副教授带领的智慧渔业科技团队拥有15项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其研发的水产养殖智能化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推广应用面积超过30万亩。学校李林春教授带着“循环水”专利技术深入基层,目前已在300多家水产养殖企业得到应用,推广面积超过1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亿元。

    近年来,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23个科研攻关项目,开展109项各类技术服务,编制两项行业地方标准;有两个项目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2019年度成果展进行推广。2019年,学校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福建省仅有两所高职院校具备此资质。

    响应国家战略

    成果辐射海内外

    除了立足服务福建,学校还响应国家扶贫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将办学成果辐射到海内外。

    学校坚持科技扶贫。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养一人、播下一粒技术种子、带动一个村落脱贫;坚持用科技赋能智慧扶贫,深入海港渔村,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变传统渔民“靠天吃饭”状况,建设智慧渔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中国水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从2013年起,学校将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开展3年专科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培训,推动形成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骨干队伍。几年来,学校的精准培育模式取得了辐射效应,直接受益的农民学员达2420人,其中来自23个省级贫困县的学员有1062人,直接和间接带动1000余户家庭脱贫。2017年新农学员陈志仁、李吉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陈志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校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远赴柬埔寨、摩洛哥、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分享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学校与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战略合作,推动建设中国水产技术非洲培训中心等合作项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积极拓宽开放办学视野。成立对外合作交流中心,还与台湾海洋大学、高雄科技大学、台北海洋科技大学等台湾地区涉海高校签订教育与学术交流协议书;与泰国博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交流、学术互访、产业研究、学生升学等方面合作。聘请加拿大爱德华·迈克宾院士、肖惠宁院士等4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或特聘教授。以对接国际海事公约组织标准的国际船员体系专业认证、IEET悉尼协议专业认证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多样化。依托“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全面启动“海丝”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留学生的招生工作,成为福建省首所招收学历留学生的公办高职院校。

    学校领导表示,面向新百年,学校要坚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扬“嘉庚精神”,传“诚毅”校训,铸陶品格,砥砺学养,守住“培育专才”的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祖国共命运,与海洋共生长,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拥有百年积淀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勇挑重担,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展望未来,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海洋大学为新目标,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秀芬 张娴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