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多维交融” 培育“大国工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团结奋进的教学科研团队 “一体多维交融”职业工匠培养体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催生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专业集群建设,以教学一线、学生实践一线、企业生产一线对接产教融合,2020年形成学生工匠、企业工匠交融网络体系,逐步破解“小专业”建设与“大产业”之间的矛盾。

    面对时代召唤,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集群负责人黄永明高级讲师、潘晓东校长、黄玲芝书记、蒙槐春副校长,以及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林兴志教授、潘翔教授等人组成产教融合团队开展“一体多维交融”机电专业集群培育“大国工匠”。从2012年5月10日开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电气技术专业集团在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明确以机电专业群为龙头专业的办学思路,同年形成“学校+职教集团+产教融合企业中心”的校行企交融推进模式。2013年后,汇聚为以“小专业”携手31家职教集团大中型企业,协同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感知物联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57家单位,点阵型课程教学发展为机电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等11个机电行业为龙头的专业集群下网格化教学与产业服务一体化,形成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9月,成果得到升华,形成“一体多维交融”职业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学科专业壁垒,创新性地在专业与课程中嵌入“匠品—匠心—匠艺—匠工—匠人”五匠精神,形成职业工匠的认知—认同—认证体系,利用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人工智能交互将学校教学、企业生产、社会知识再造等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动学生工匠向企业工匠转变。

    打造“一体多维交融”“质造”人才产教一体核心

    “一体”即以“质造”人才产教一体为核心。学校构建“质造”人才产教一体核心,出品“名匠典范墙、企业技术能手数据库、课程化工作手册”,树匠心、铸匠品、出匠人。建设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电气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名师成长工作室,利用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打造科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发挥自治区级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电气技术专业集团的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了一批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工匠,以“师强”引导“生强”对接企业一线生产。把职教集团“产业之聚”发展为“专业之聚”,从时空上把学校与企业交融为一体,协同开发了68门核心课程及25本课程化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入“1+X证书”教育,把企业生产需求很好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学即生产、生产即实践。在教学体系中,名师名匠典范墙、企业技术能手数据库作为职业工匠培养技术资源与数据字典式教材,学生在“抽取、过滤、吸收”新内容、新情境和新评价下铸造成匠人,在产教融合的企业生产流程中出匠品。

    构建“多维”机电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二维、三库、五位

    “多维”即多个维度相融合,包括“二维、三库、五位”:二维指学生工匠、企业工匠两相交融;三库指的是“竞赛资源库”“教学整改库”“教学资源库”;五位表示“学校+职教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技术服务中心+产教融合企业”五位交融、特色明显的“一体多维交融”职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机电专业集群,以“五位交融”创新产教融合的“匠品—匠心—匠艺—匠工—匠人”五匠教育嵌入教学、实践全过程。

    形成学生工匠与企业工匠二维两相交融新模式

    学校为谋求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低下的社会习惯性认知破解方法,把机电专业集群中11个专业分为23个技术类型职业工种,在“校中企、企中校”对接教学,按学生兴趣、培养方向群体把不同专业学生按不同工种分工协作。在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中嵌入“匠品—匠心—匠艺—匠工—匠人”五匠精神:在职业引导上注入匠品,引导学习倾注匠心,实践生态培育匠艺,企业交融铸造匠工,三年教育与终身学习“质造”匠人。五匠精神让教学贴近企业,每一个“匠”的形成均以企业岗位、生产制造、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品质相关相融。

    8年多来,累计170多人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成为企业产品设计师与车间生产技术督导,企业技术能手920多人成为学生导师,形成学生工匠+企业工匠两相交融双培养机制,为企业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工程师,提升中职学生能力,在企业产品生产流程中打磨匠人、形成匠人。

    塑造“三库合一”与“五位交融”实践教学新形态

    “一体多维交融”体系重心在“三库合一”和“五位交融”。竞赛资源库作为中职教育教学提炼精华与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8年多来,与教学诊改库、教学资源库形成三库合一关系链,建立“教学—诊改—竞赛”三者数字逻辑。建立了56个教学关键点、21个诊改着力点、77个教学资源与竞赛资源关系点以及93项与课程教学等相关的评价指标,形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把学校、职教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技术服务中心、产教融合企业五位交融于一体,把每一“位”作为一个关键点,提取教学资源、实践资源,与上述分析模型交融于一体进行工程实践量化评价分析。资源体系融入到学生企业一线实践环境,使之在教学中有“料”,学习中有“据”,生产实践中有“质”,实现学生工匠与企业产品质的提升。

    “竞赛资源库、教学整改库、教学资源库”三库合一的职业工匠培养资源体系,学生通过使用竞赛资源库能够充分地进行备赛,有效提高参赛成绩;教师使用教学整改库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库打破单一教师授课的局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五位交融”共同发展。

    丰收的礼赞

    一项项创新,一次次突破,因地制宜,经过8年多的不断探索到2020年,“一体多维交融”的“1235”职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培养、专业集群建设、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生“1+X”赛证成绩突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309项(国家级别23项),成立学生社团3个。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3个、校内人才培养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10个、优质的实训平台8个,保障了学生实践课的开出率和课余训练,奠定了学生成为工匠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学生“通讯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级别技能竞赛二等奖。

    教师技能水平提升迅速。秉承“积极引领”的理念形成了教师团队培养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新模式,机电专业集群教师团队荣获“南宁市先锋示范队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授予“广西三八红旗手(集体)”等荣誉称号。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广西名师2名、南宁市教学名师3名、国家和省部级大赛优秀指导老师20名。学校教师参加各项教师技能比赛获得奖项106项,教学设计比赛、优秀论文评选获得自治区级奖项63项,学校教师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5项;出版教改专著6部,发表教改论文110篇、科研论文42篇。

    专业集群建设融合发展。学校系统构建了以11个专业为主体的机电技术专业集群,编订了机电专业集群的建设规划,制定了1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开发了68门核心课程。学校获广西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教材15部,在90多所院校中使用,实现了机电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新突破。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和交叉发展布局专业集群,以机电专业为支撑,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的机电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等11个机电专业集群为龙头的应用专业集群。

    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与3家企业建立双主体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引领成立一个职教集团、3个“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3个名师成长工作室,师生服务社会共取得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31项;师生为企业建立信息系统1套。依托“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电气集团”和“机电技术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等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1800人次。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先后与广东美的集团、深圳三诺集团、南宁富士康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和机电专业集群建设,助力地方行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贵州省仁怀市职业学校、广西商业学校、南宁一职校、南宁四职校、来宾市职教中心、崇左市职业学校、广西正久职业学校、广西威沃企业孵化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区内外学校和企业进行交流推广应用,在多地中职教学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

    (黄永明 林兴志 潘翔 潘晓东 黄玲芝 蒙槐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