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薄弱校如何“向死而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陈家滩九校一隅。陈家滩乡地处库区山区,位置偏远,条件艰苦,这片操场就是全乡最大的平地。谭冀俊 摄 湖南省沅陵县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学生在晨读。谭冀俊 摄

    湖南省沅陵县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下简称陈家滩九校),几乎符合薄弱校的一切定义:位于离县城80公里的山区,办学条件艰苦,师资缺乏,学生90%以上为留守儿童。没有人们眼中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优越条件”,连校长都是转正的原民办教师。

    但该校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县初中毕业会考教学效果综合评价,连续十年稳居前六,每年升入省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超过35%。这个8000来人的小乡镇,十年内共有318人考取二本以上院校,其中一本185人。

    近几年,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南省中小学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乡村温馨校园称号,入选了省“党建+立德树人”十大创新案例。

    一所偏远乡村薄弱校,靠什么逆袭?它带给了人们什么思考?

    优质乡村校该是城市名校翻版吗?

    乡村教育是什么?

    对于在乡村从教36年的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印代凤来说,乡村教育绝不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而是每一个乡村少年安身立命之所在。“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才能让乡土文化真正扎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印代凤说。

    因此,挖掘不可替代的乡村课程资源和育人资源,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成为印代凤对学校的办学定位。

    他有此思考,要从一次对话说起。

    一段家长与学生的对话令印代凤惊诧不已——“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家长随口问。“从蛇皮袋里来!”孩子答道。

    农村出生的孩子,竟不知大米是在稻田中长成的!这可怎么行!

    印代凤还观察到一种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学生乡土情怀缺失,不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打心眼里看不起生他养他的乡土、远离抚育他长大的父母,与身为农民的长辈感情日渐淡漠。

    孩子们忘却了“根本”,怎么能健康成长?

    教育要让人知道去处,也要知道来处。

    这一方水土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印代凤的乡村味教育从校外的田野开始。

    2015年,陈家滩九校开始挖掘乡村课程资源,推行田园教育。学校多方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开辟60亩山地作为学农基地,交由学生开垦、种植与管理,设置“茶叶栽培与制作”“蔬菜栽培与管理”“果木嫁接与培护”等校本课程。

    从果蔬种植到苗木栽种,再到花卉养护,播种、育苗、浇水、施肥、收获,学生全程参与其中,感受气候节令的变化,懂得谷物种植的过程,知道什么是萌芽、什么是孕育,也知道什么是惊蛰、什么是谷雨。采摘的瓜果、蔬菜则按市场价出售给食堂,收入作为班费使用。

    “土能生金”的道理,也由此印刻在学生心中。

    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就要有乡村学校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90%以上学生是留守儿童的学校,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管,在校老师精力有限管不了,传统的“1+N”管理模式,也就是一名班主任管理几十个孩子的“层级管理”,已难以适应乡村学校的实际。

    怎么办?

    印代凤大胆实行“N+N”管理模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兵管兵”,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

    陈家滩九校实行以学生会为总领、各班达标竞赛为主轴的管理方略。学生会由各班委会干部组成,常务副校长垂直管理,下设七个分部。学生每天的学习、纪律、卫生、做操、就餐、就寝等日常行为表现,都有学生会干部予以检查、记载和公布,并与班级达标挂钩。

    在陈家滩九校,除正式上课以外的时间,到处都是小老师威武、忙碌的身影,生生有生管,事事有生管。他们认真检查记载,公正公平“执法”,耐心细致解释,在学生中威望颇高。所有检查结果及评分,一日一公布,一周一小计,一月一小结、评比。

    副校长张中明说,陈家滩九校教师缺编近十人,“兵管兵”模式的实施,替教师分担了九成以上的学生常规管理事务。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兵小将”,对学生来说可是一桩大事。

    “我平日里喜欢唱歌,这次申请担任唱响校园负责人。”学生李析(化名)素来调皮,是班上的“孩子王”。这一次,他走上讲台,开启了自己的竞职演说。成功当选后,李析从此多了一项工作——在每天早晨的“唱响校园”时段,巡查学生的唱歌情况。小到站姿是否端正,表情是否专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有时,遇到同学不配合,他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慢慢地,李析在历练中收敛了心性,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正是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昔日里嬉笑玩闹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自主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在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的同时,学校还竭尽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乡野间长大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秉性和特点。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大多拥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印代凤说,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学生羞于表达,就从提升其综合素养出发,学校设置以“跑、唱、跳、读、写、演”为载体的“六个一”学生活动体系;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就借力发力,与社会公益组织联手,打造“梦想教室”。

    “开眼界,长见识。”用印代凤的话来说,就是尽己所能地为这些乡村少年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一样的人和事,从自卑走向自信。

    让人们感动的是,每一届毕业生,在毕业时都会怀着对学校、对教师、对同伴的深厚感情,将学习资料整理好送给学弟学妹;在离开学校前将教室、寝室整理得干干净净;在“毕业宴”上,为学校食堂打扫最后一次卫生,不仅为教师唱一首歌表达感恩之情,而且还会为食堂工作人员唱一首歌,一些后勤人员甚至因高兴而落泪。

    低龄寄宿制能否破解留守儿童难题?

    陈家滩九校现有800多名学生,90%以上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3岁前即留守。

    众所周知,由于幼离父母、隔代教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缺关照、心理缺关爱、行为缺规范、家教缺知识、安全缺保障的“五缺”现象。“五缺”对学生身心影响的显著表现,就是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等,印代凤称之为“留守儿童综合征”。

    十多年前,和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陈家滩九校同样面临这一看起来无解的“难题”。

    2008年6月底,重峦叠嶂、库汊纵横的陈家滩乡还有8所村小、6个教学点,共28名教师、187名学生。

    由于学生少,村小基本上采用复式教学。教师责任心再强,也不可能门门精通,只能凑合着上点儿数学、语文课,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根本无法开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印代凤苦苦探索。“发展乡村教育、办好乡村学校,关键要找到根治‘留守儿童综合征’的良药。”他说。

    一个契机出现。

    2004年,沅陵县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着力优化学校布局,全力推进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

    “何不举办低龄寄宿制小学,让所有村小学生到集镇集中寄宿就读,从小受到本地最好的教育?”印代凤极力争取项目落到学校。

    举办低龄寄宿制学校,有个关键问题:家长同不同意?他们最关心什么?

    于是,印代凤联合村支两委、乡人大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下到每一个村发问卷,征求家长的意见。家长的担心大多来自教学质量、学生安全以及费用。但这些问题,在印代凤心中均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点只能勉强开足语文课、数学课,但是到乡镇上学,美术、音乐、信息这些课都能保证。低年级的孩子有保育员24小时照顾,家长基本上不用操心。孩子寄宿的话,每学期每人有300元补助。床和被褥都准备好了,学生可以直接入住。

    征求意见的结果是:98%的家长同意孩子寄宿。2008年5月,陈家滩九校被纳入沅陵县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校。紧锣密鼓奋战三个月,学校硬件建设实现了“五有”:有宽敞整洁的活动场地、有方便一体的厕所宿舍、有冷热随意的生活用水、有充足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卫生齐备的餐厅食堂。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印代凤在一次监工时发现,校舍有一面墙体是空心墙,不符合安全标准,尽管当时墙面已经垒到一米多高,从头开始会耽误工程进度,但他依然坚持推倒重建。

    2008年9月1日,全乡近200名学生,身着节日的盛装,告别低矮破旧的村小甚至是栖身农家堂屋的教学点,欢天喜地来到修缮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就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