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普惠奋力攻坚新跨越 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收好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之于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如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之于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设立“学前教育”专章,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此后10年,中国学前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两个“国字头”文件,以及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在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方面有了实质性跨越。

    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日前,教育部举办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经各地测算,今年全国学前教育总体上能够实现85%的普及目标和80%的普惠目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际,回望过去10年,有什么值得坚持?展望未来,前路如何走好?

普及 85%入园率实现的秘诀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有园上、上好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而在2010年,这一对矛盾更为突出,曾是《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学前教育公平首先意味着入园机会均等,“普及”是学前教育发展要实现的目标。

    10年间,从2010年56.6%到2020年预计实现8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跃升的背后,是政府主体责任的层层落实,是公办民办并举的生动实践。

    秘诀一:新建改扩建公办园,资源向农村倾斜

    “2010年之前,凉山州幼儿园很少。大部分孩子不接受学前教育,年龄大一些直接就读小学了。”凉山州教育局副局长包晓华告诉记者。

    随着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推进,到了2015年,凉山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4%。此后,“一村一幼”计划在凉山州启动,2019年,凉山州在园幼儿达到26万余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4.03%。

    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为例,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和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攻坚政策,各地通过实施“一村一幼”和免费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

    在新疆的南疆四地州、西藏、四川省的甘孜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州、怒江州,学前教育的普及,则是通过免费教育实现的。

    比如,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启动实施城镇学前教育免费政策,至此,西藏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又是短板中的短板。为填充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洼地,《教育规划纲要》及“国十条”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此后,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农村都是学前教育发展重中之重。

    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500亿元,实施4大类7个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8年,农村地区幼儿园总数增加61.6%。在新增资源总量中,农村幼儿园占69.8%。

    10年间,在“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等要求下,一座座公办园在农村拔地而起。而在公办园不足的城镇地区,也在加大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批公办园。

    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总数从2010年的15.04万所,增加到2019年的28.12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也从2010年的56.6%提升到2020年的85%(预计)。

    秘诀二:积极挖潜扩增量,规范小区配套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迎来入园高峰,城市适龄儿童入园压力增大。

    为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国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途径挖掘潜力,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等资源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举办公办园。

    政策引领下,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入园率。比如,河北省正定县把腾出来的办公楼优先改建幼儿园。武汉市通过“建公扶民、扩容增量”,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与2010年相比,2019年武汉市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规模均增长了近一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园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

    为确保城市儿童“有园上”,从“国十条”开始就明确要求城镇小区要根据居住区规划和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

    2018年印发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规范小区配套园建设使用,并明确要求对小区配套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印发,拉开了治理的序幕。随后,各地分别出台了治理方案,“一事一议”“一园一案”进行整治。

    比如,甘肃要求1000户以上的新建城区,必须规划1所规模至少为6个班的幼儿园。济南通过“规划先行、部门联动、增量提质、考核引领”,实现“楼盘建到哪里,教育设施就规划到哪里”。

    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8年的81.7%增加到83.4%,1.7个百分点的增幅中,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作出了不少贡献。

    秘诀三:调整办园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国十条”明确了公办园、民办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实现“普及”目标,10年来,政府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园发展的政策,始终没有改变。

    从2010年的10.23万所增长到2019年的17.32万所,民办园发展快、增幅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办学前教育的重视。

    为回应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期待,《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调整办园结构”,各地要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民办园。

    为调整办园结构,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各地出台了相应政策。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管理办法。政府对民办园的鼓励与扶持,对于提升城乡儿童入园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入园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学前教育规模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壮大,各种类型幼儿园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今天,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学前教育体系。相比10年前,“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专家点评

以评促建,将普及普惠工作落到实处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攻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园幼儿数和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呈稳步增长趋势。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将“普及”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责任担当。

    学前教育普及率是评估学前教育的可获得性或“入园难”问题缓解程度的实效性指标。10年间,各级政府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挖潜扩增量、规范小区配套园,调整办园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等有益措施,为增加适龄幼儿入园机会、缓解“入园难”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学前教育基础薄弱的西部连片贫困地区,适龄幼儿在园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增加了处境不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盼的重要保障。2018年印发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政策,指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求“以县为单位对普及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评估,省级为主推动实施,国家审核认定”。未来,“以评促建,将普及普惠工作落到实处”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努力创造条件扩大规模的同时走向优质,才能更好地使学前教育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普惠 80%的孩子入园不贵靠什么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