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支教研究生的扶贫记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临近元旦,枧杆山村村民和支教研究生们一起打糍粑。 ②枧杆山村村民、致富带头人何顺兵在荷花池里摘莲子。 ③长沙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邓寒松为村民设计制作的庭院一角。 ④长沙理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刘斌的扶贫日记本。 娄梦瑶在枧杆山村。
李超 摄

    我叫娄梦瑶,是一名长沙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二学生,正在湖南省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支教。

    之前在资料上看到,枧杆山村有456户村民,其中119户贫困户,属于省级深度贫困村。可2020年7月23日,当我拖着两个大行李箱,从山东老家一路南行20多个小时,走进这个村子的时候,我脑海中对贫困村的想象瞬间崩塌。道路整齐,房子气派,村部办公室干净明亮,镇上的小超市里食品、水果琳琅满目……那一刻,我无比后悔在行李箱塞了手电筒、电风扇以及那一大袋泡面。

    或许我的惊讶情绪过于明显,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刘斌老师缓缓地说:“三年前的枧杆山村可不是这个样子。”

    我的老师们

    宋刘斌老师是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也是这一百多天里我相处最多的人。接我进村那天,他穿着一件条纹短袖、一条牛仔短裤,脚上挂着一双凉拖,露在外面的皮肤接近古铜色,笑起来露着一口大白牙,要不是鼻梁上那副眼镜的衬托,我还以为他就是当地的村干部。

    7月底刚好是村里早稻收割的时节,炎炎烈日下村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稻田里抢收,宋老师也跟着早出晚归,一日里大半的时间都待在田间。留意天气变化、安排联系收割机、哪家人手不够,他什么都操心,手机电话一个接一个,那几天,除了面对村民们的时候,他的眉头几乎没有舒展过。

    到村第二天的晚上,宋老师带我去易地搬迁安置区入户走访,这里住着村子里的64户贫困户。“宋书记,来我家吃饭”“去我家吃西瓜,今天刚摘的”“晚上得多穿件衣”……刚下车,我们就被包围了,村民的热情和关心着实触动了我的心。如此贵宾级的待遇,怎么得到的?

    找资料时,我在文件柜里发现了宋老师的厚厚十本笔记,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他每天做的工作,村里项目的建设进度,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哪家有特殊困难……他真的把困难群众放在了心尖尖上。难怪听说在元旦晚会上,5组的吴菊秀阿姨,硬要上台朗诵诗歌《致扶贫工作队》:“因为/有了你们/农户有了希望/有了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扶贫做的是群众工作,靠的是人心换人心。”好像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宋老师说。

    我跟安排我写稿任务的学校宣传部老师开玩笑,学校可真会选人,宋老师简直就像枧杆山村里长大的,说话都带有当地的土味。“那你看走眼了,宋老师可是海归博士,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原来,来之前宋老师是学校科研部副部长,研究冶金物理化学和新能源材料的。

    “为什么要来扶贫?”我无数次发问,总是没得到我满意的“高大上”的答复,我只知道,之前他就在另一个村扶贫了半年,他妻子还在武汉读博士,当时5岁的女儿成了城市里罕见的留守儿童。

    枧杆山村是两个村合并的,原官田村的64户260人住在三四公里外的山上,是个地质灾害区,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扶贫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才花十几万元建的新房,怎么舍得拆?”“搬迁后靠什么生活?”“田地都在山上,搬了后怎么种?”村民们提出各种问题,不愿意搬。宋老师,还有我们扶贫队的彭怡峰老师、刘军老师,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坐着村民们的摩托车,甚至骑着马,一次次往山上跑,海拔七八百米,往返要颠簸半个多小时,患有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宋老师,每次上山都头痛耳鸣,气喘吁吁。

    让村民们愿意搬迁的最好办法是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扶贫队千方百计争取资金,修好上山的路,让村民们能骑车上山种地;在安置区办起了筷子加工厂,解决了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在安置区建起了红白喜事厅和活动室。“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没有理由不搬啊。”村民唐祥明带头拆了自家才建不久的新房。现在,唐祥明是致富带头人小组中的一员,参与了村里100亩有机水稻的种植和管理。

    枧杆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山塘、道路、桥梁、水渠等年久失修,严重制约全村产业的发展。为此,工作队积极为村基础设施建设跑资金、跑项目,依托学校智力优势和人才资源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

    第一位来村里支援基础设施建设的是学校水利工程学院的李梦成老师。那是2018年4月初,李老师自己开了5个多小时的车来到村里,用整整三天的时间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考察了全村的水塘、水渠、水圳、农田,绘制了完整的工程草图。当年9月份,李老师又进村指导施工,如今村里已经修建防渗硬化山塘4口,硬化水渠5200米。在我住的地方有个后窗,每天早上太阳都会从那里照进来,窗外有一个水塘叫作木山塘,就是李老师当时规划并指导修建的。这个水塘现在不仅用来做农田的灌溉,还养了不少的草鱼,闲时常有村民垂钓,更有我这样的闲人在这里欣赏晨光。

    说起来村里有一处风景极佳之地,小桥、流水、绿植、路灯,而这一切,都因为新修了桃井岩桥。这是驻村扶贫队修建完成的第一座桥,勘测设计这座桥的就是学校的丁炜老师,他们还跟学校土木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设计修建了贵王桥,方便村民出行及农产品运输。

    不止他们,还有带着学生“三下乡”、进行道路勘测规划并绘制出全村交通规划图的交通学院徐卓揆老师,针对全村水利基础薄弱问题进行现场勘查并提出对策建议的彭向训老师,为全村做了三十五年乡村规划的建筑学院徐海燕老师、严钧老师、唐常春老师,拍摄制作了枧杆山村脱贫攻坚宣传纪录片的信息化中心杨新宇老师,为村里农产品销售提供物流支持的交通学院马玉文老师,定期提供水稻种植和石蛙养殖技术咨询的化学学院退休教授李文健老师,搭建枧杆山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村淘有爱”的计通学院王静老师,帮助设计农产品包装、村徽村标的艺术学院严海岸、肖志高老师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付宏渊,两年多里4次到枧杆山村,还住在我喜欢的何叔叔家里。

    在村里的这段日子,我见证了两位老师来帮我们的过程。一位是沉迷于挖树根的陈永发老师,他话很少,仿佛只对挖根取样这一件事感兴趣,在脐橙园里挖、去山上挖、走在路边也停下来挖,他说:“尝试得越多,找到有效菌种的概率就越大。”新宁是湖南的脐橙大县,全县年产值能有20多亿元,光我们村,种植面积就600亩,年产75万公斤。陈老师的试验能成功的话,村民们每亩将可增收1500元。

    还有一位是艺术学院的邓寒松老师。他带着学生在村里待了十几天,因地制宜帮农民“做有乡村特色的庭院设计”,他带着学生,还有我们,一起下河捡石头,上山捡破罐子,没日没夜地像农民工一样忙活,早上6点左右开工,晚上十一二点才收工。每一天睡前我都觉得胳膊酸疼得似乎要断了,但第二天依然自觉起床工作。

    我的乡亲们

    “小娄,吃饭啦!”诱人的饭菜香和唐阿姨的吆喝,每天都跟闹钟一样准时。

    唐阿姨叫唐顺莲,已经57岁了,患有肾病,甚至左手还缺了两根指头,但她是我见过的最勤劳的人:给幼儿园孩子们做早饭中饭,给扶贫工作队和扶贫车间职工做中饭晚饭,任村里的保洁员,打理家里的几亩菜地,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每天5点钟就起床了,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她那辆自行车是我来了之后新买的,但这三个月修车花的钱都能再买一辆新车了。

    “越干越有劲。”唐阿姨时常对我说。之前很多年,她和丈夫都患病,一家老小9人挤住在老房子里,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扶贫队驻村后,帮他们家建起了新房,帮大儿子杨承银在村里建成了5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还带大儿子和其他村民到隆回学习哈密瓜种植技术。两年下来,大棚收入七八万元,基地种植的哈密瓜也是我们学校的师生们全部包销。2019年,村里的扶贫车间开工,唐阿姨担任车间的后勤员,两个儿媳也到车间上班,他们家顺利脱贫。疫情期间,学校捐款买下村里的2万多公斤脐橙送到武汉医院,唐阿姨的儿子还主动要求跟车。

    以前常听人说“巾帼不让须眉”,村主任龙艳洲让我体会了个真切。

    20多年前,精明的她就和丈夫搞运输,成了村里的首批万元户,之后又眼光独到地开办了养鹿场、家庭农场、养鹿合作社,还办起了两家幼儿园,其中一家还在邵阳市,几十个村民因此有了就业岗位。

    按说她的日子很好过了,“当这个村主任,真的操碎了心。”她说自己也不知为什么,2008年开始做村干部,从妇女主任到村主任,事多钱少,村干部的工资一个月1000多元,但她请个园长一个月就得5000多元。“扶贫干部离家这么远都来帮我们,我们自己付出点儿算什么。我被他们感动了。”她诚恳地说。扶贫车间缺有技术的裁剪师傅,只要有时间,她整天泡在车间里,不领一分报酬;车间里有姐妹不想干了,她自己出钱请大家聚餐、旅游。在她的带领下,扶贫车间迅速走上正轨,吸收了20多名村民稳定务工,还拿到了2020年邵阳市“巾帼建功”优秀集体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