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明理铸品牌 敦品精技育良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挫琴社团演出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刘雪峰教授亲自授课 鲁巴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组织国培护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国家“1+X”幼儿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考核

    什么是教育创新?什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山东省民族中专)来说却是突飞猛进的3年,跨越发展的3年。用学生家长史新正、陈春梅、李春莲的话说,民族中专在家长的心中就是一所品牌名校。因为这所学校“视学生为孩子,视学生为骄子,视学生为良才,视学生为未来”;学校给予了学生“因材施教、德才兼备、匠心凝聚、实现梦想”的优质教育,这就是老百姓信赖、人民满意的学校。

    对此,学生家长鲁文成感受更深,他的两个孪生儿子都在这里上中专,孩子学习都非常优秀,每逢周五回家,哥儿俩一见到爸爸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校的收获与成长,这些都让老鲁十分自豪。他说:“作为父亲,我可以给孩子生命,而民族中专给了他们理想、信念、知识和本领,让他们拥有放飞梦想的舞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一探究竟,我们见到了鲁云赫同学,小伙子近1.9米的个头,帅气十足,身着军礼服,精神抖擞、步伐矫健、昂首挺胸,让我们眼前一亮。交流中,他说自己从一入校就被选拔为国旗手,感到十分自豪。他说:“我的梦想就是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准军人,走进北京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手。”

    看到鲁云赫坚定的信念,张增辉、张悦心、门昊、牛玉蕊、张宇轩、王丹青等多名学生鼓起掌来,异口同声地说:“‘尚德明理,乐学精技’,这就是母校给予我们的魂魄,这就是母校给予我们放飞梦想的力量。”

    为全面挖掘山东省民族中专的成功经验,本报于2021年1月21日,以“尚德明理铸品牌 敦品精技育良才”为题,讲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历程。今天,将继续解读山东省民族中专创新发展的成功密码,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破解山东省民族中专的创新密码

    什么是山东省民族中专的特色品牌?什么是这所学校的创新密码?学校党委副书记冯来春、副校长王德浩给出的答案是:3年间,学校在思想上实现了革故鼎新,发展上实现了勠力创新,规模上实现了日新月异,质量上实现了不断刷新,社会上实现了赞誉全新,这就是山东省民族中专的特色品牌和创新密码。

    ——“创新发展”说明了什么?3年间,山东省民族中专以自身的优势和雄厚的办学实力,谱写了一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篇章。

    创新之一:快速发展,齐鲁名校。3年间,学校办学规模由4400人发展到7000人,校园占地由370亩发展到700亩。学校一举成为集中高职教育、中高级技工教育、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职教名校。

    创新之二:产教融合,深度发展。3年间,学校以产教融合型中职学校建设为引领,建成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成立了产教融合型职教集团;打造出汽车、电商、文旅、智造、健康养护等专业群,山东省公共实训基地、机器人实训基地、数字产业基地和电商产业基地,实现了学校的创新发展。

    创新之三:多元发展,助推梦想。3年间,学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了“1+X”证书制度在学校各专业的全覆盖。现在,学校“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列入省5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资格;学校与高校紧密协作,实现“3+4”的7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学校与水源科技教育合作,共同打造一所新的品牌学校,让一批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大学梦。

    创新之四:立足山东,面向国际。3年间,学校建成中德职教师资培训健康管理与促进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出了中德合作办学等国际职业教育品牌。现在,学校依托鲁巴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和开展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成为山东省“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走进山东省公共实训基地,这里先进一流的实习实训设备应有尽有,看到学生们技术娴熟地加工各种零部件,大国工匠精神在这里变成了每一名学子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本领,陪同的李静副校长感慨地说:“这些都是近年来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成果。学生们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引领下,练就了高超的本领,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一名叫宋霜雨的学生说:“今天我在这里学习技术,明天我就是海尔的一名员工!”李静副校长笑着说:“像这样的冠名班在学校还有很多。”“海岱膏沃,水沛物繁,民族学子,人才辈出”,这就是山东省民族中专的创新密码……

    ——“校企融合”诠释了什么?谈到学校的创新发展,学校副校长王德浩感触颇深,自己负责校内实训和就业工作,看到一批批学子走上工作岗位,自己就充满了幸福感。“筑巢引凤、实现双赢、淬火历练、涅槃重生”就是学校培育良才的核心内涵。

    学校招生处主任王尚诚说,“抢占高点,创新鼎承”是学校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在,学校由关门办学向开门办学发展,由单一办学向立体办学发展,由生源不足向规模办学发展,由区域招生向省内外招生发展,取得了一批教学研、产学研、学中做、做中学的成果。

    3年间,学校不断抢占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充分利用“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等平台,率先成为青州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有10门课成为省市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打造了一批省市品牌专业群。“授之以道,精耕于教,育才以情,立之以恒”就是校企合作的创新力、驱动力和发展力。

    尹述山校长进一步阐述说,3年间,学校还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国家技能大赛中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和指导教师,保障了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打造出潍坊市乃至山东省职业教育新高地。

    什么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李清晓作为新生代教师,亲身感受到了校企合作给学校带来的无限生机。她说,如何让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做到了“学生、教师、师傅、专家”四方互动,教师做到了“功底扎实、执教务实、专业瓷实”,学校实现了“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成就、企业有工匠、社会有人才”的“四有”育人目标。用学生张效蛰的话说,自己来自农村,在学校掌握了汽车修理、智能网联、新能源、无人驾驶等专业技能,毕业后既可以去大企业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历练成钢、发奋有为、德行天下、修身报国”就是学校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 

    什么是山东省民族中专的创新密码?信息工程部主任宋钰给出的答案是:“思想引领、校企抱团,共育共享、整体推进,全程育人、独具芬芳”,这就是学校的成功密码。3年间,学校承接了特种工、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州市青年教师、西部援助、农村“两委”干部等11项培训任务。3年间,学校电商专业在与山东网商集团的校企合作中快速发展,建成创业创新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青州市电商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此,尹述山校长欣慰地说,学校2020年招生3000人,其中2000人进入技工教育,1000人进入中专教育。2021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实现在校生10000人的目标,真正办出一所人民满意的万人规模的职业教育学校……

    破解山东省民族中专的发展密码

    走进山东省民族中专线束生产实训基地,这里正在紧张的安装调试中。这是一处集生产、实习、实训、工作于一体的基地,真正实现了“进校即入厂,进厂即上岗,上岗即有薪”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校长助理袁增文说,学校走的就是一条“高位嫁接、错位发展、校企同心、产业引领”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大扩展”发展了什么?政教处主任辛春义道出了学校发展的真谛:“创新·多元·开放·卓越”的培能秘诀,“做有方略、德有方圆、学有方寸、行有方舟”的育人秘籍。

    “高位嫁接,错位发展”,扩展合作办学层次。尹述山校长说,近年来,学校瞄准“三新”产业,校企合作不断向高端迈进。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共建青州合作院,面向风洞实验、负离子等高端项目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提升了学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水平;学校与广州数控共建“1+X”工业机器人编程和多轴数控加工培训基地;与山东省网商集团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群和混合所有制数字经济学院。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与京东共建一带一路“产教研培”校内实训基地。合作领域涵盖了产教研培、技术推广、成果转换、招才引智和资源整合等多个领域。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示范学校。现在,学校根据青州市六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汽车汽修、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文化康养、旅游服务等五大专业群。特别是通过中德合作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发展视野推向国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