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 融道于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创新开办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营 学校举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成果汇报 天津体育学院将思政课堂搬进联合主办的“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现场,由思政课教师与女排奥运冠军、学校教师张娜共同讲授。 学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合作,录制《中国节拍》校园系列特辑,全面展现体育专业育人项目。 学校发挥体育、国防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优势,创新组建墨盾书院,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师生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字嘎小学为全校800余名学生开展体质健康监测 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位于天津市团泊健康产业园

    “晨曦荡漾,团泊映光,传体育薪火,教少年自强,育春色满园,看桃李芬芳,铸魂育人岂能忘,融道于术心中藏,为莘莘学子成国家栋梁,立德树人乃我理想,以我努力,献我力量,为民族复兴,为全民健康,为我校荣光。”这首昂扬的歌曲是近日天津体育学院第二届课程思政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营开营仪式上发布的,由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作词、作曲的训练营营歌,抒发了天津体育学院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心声。而其中提到的“铸魂育人,融道于术”这一训练营的营训,凝聚了多年来天津体育学院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心得,就是让每一位教师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在于精神塑造、价值引领和思想培育,激发了教师热爱教育、投身课程思政的激情和活力,帮助学生把握规律、认识本质,树立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近年来,天津体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为指针,深入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中心,不断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和“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聚焦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搭建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训练营平台、课程思政资源库服务平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平台、“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课程思政研究平台,形成了“1+2+3+4”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工作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全体教师、全部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体育人、以体铸魂,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上作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出硕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聚焦“主战场”,着力强化课程建设

    作为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成立较早的高等体育院校,天津体育学院始终与祖国体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聚焦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以凝练的“学贵立德、动必有道”的新时代校训为遵循,致力于培养弘扬体育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的体育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天津体育学院契合新时代对于体育人才的新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新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计划部署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经费保障到位”,以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开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17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本科教学全课程全过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教材建设、师德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统筹推进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思路,成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声。2018年,学校印发《天津体育学院“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树立“育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并依据以思政必修课为核,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为环的“一核三环”的原则,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令枪”。学校将2018年定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年,通过一系列举措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系统设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积极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一体化”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品牌战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原则、重点任务,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学校把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压实压紧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印发课程思政建设文件和配套实施方案10余个,全方位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天津体育学院在天津市率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指导组,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培训和评价。特别是2019年,学校印发《天津体育学院关于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任务的激励办法(试行)》,规定对课程思政建设中作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发放等方面给予奖励,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视同于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全力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同时,围绕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先后编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选编》等课程思政辅助教材,编写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教学素材、课程思政建设动态报道以及制作线上全景VR实践教学素材等在内的系列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资源,服务全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创办天津体育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调动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不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发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开辟“体育课程思政”专栏,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调动了学校和兄弟院校一线教师课程思政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聚焦“主渠道”,着力强化课堂教学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思政育人元素。作为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传播的聚集地,体育本身拥有足够丰富的精神宝藏,这些都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育人载体。学校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体育文化精髓,强化体育正能量的传播与弘扬,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深入研究体育专业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依托,开设思政选修课“体育强国”、公共选修课“中华体育精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体育精神、中国精神”课程思政示范课,分为文化自信篇、爱国奉献篇、拼搏进取篇、传承创新篇、锐意转型篇5个部分,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对体育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传承创新精神、锐意转型精神的了解,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课后学生纷纷在朋友圈留言:“这是一节酷到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的课”“希望能够快点听到第二讲”“体育精神是汗水和荣耀的凝练”。

    学校印发《关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常态化形势与政策课堂宣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讲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每周拟定宣讲提纲,全体授课教师将宣讲提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形成“三全育人”浓厚氛围。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期间,印发《关于加强在线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目前,学校正在以已经建成和立项的134门课程思政优质课为契机,实现课程思政3年建设全覆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4门课程获评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其中两门获得优秀等级,占全市参评课程的10%。特别是在2020年国庆节来临之际,“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展览分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海河回响5个部分,以大量实物、照片、多媒体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女排40年来勇夺10次世界冠军的光辉历史和拼搏之路。开展4个月以来,展览参观人数已近50万人次。学校将举办女排展作为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把展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实践课堂,感受中国女排、天津女排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将思政课堂搬进“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现场,由思政课专业教师与女排奥运冠军、学校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娜共同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