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人才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众多实践证明,旅游业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成长型服务业,已成为众多城市和地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型增长极。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聚焦于广大乡村的全域旅游应运而生,为落实旅游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然而,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人才特别是针对那些旅游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人才十分匮乏,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学校首批示范性应用型二级学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和中国会展教育论坛“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全国会展教育优秀院校。学院积极承担面向地方、为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责与使命,充分正视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大量的人才需求,及时拓展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空间,为旅游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优秀人才。

    及时更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观念

    学院及时更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将全域旅游的新发展观、新合作观、新产品观、新服务观等全部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为全域旅游的发展与深入培养“旅游+”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院锐意改革,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积极为学生搭建众创空间平台,分类精准指导,学生创业率位居校市级前列;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先后创办“沐浴书香”“旅游文化节”等多个品牌学生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旅游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各项赛事,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100余项。

    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对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而言,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更高,不但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需培养更强的服务意识与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旅游资源非优区树立起优质乡村旅游的旗帜,以良好的旅游服务营造良好口碑。因此,加快旅游资源非优区红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业的重中之重。

    学院设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五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全方位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学院还与国外众多著名旅游院校或者相关机构组织建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通过内外双重力量,既教授学生美学、历史、社会科学、音乐、心理学等文化通识课程,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跨岗位就业能力,还教授旅游学、酒店管理、旅游产品定制、旅游资源开发等专业通识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学方式+多元的教学理念”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多元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精准面向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的需求,培养一批批优秀旅游人才。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必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思维,而是逐步向“旅游+”拓展,旅游+各种业态成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应当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构建校地合作关系,从纵横两个方向为学生确定实习单位:纵向上拓宽实习领域,与实习单位达成共识,给予学生相应轮岗换岗机会,改变实习生只能在一线从事低端重复技能操作的习惯性做法;横向上增加实习机会,让更多学生获得优质实习机会,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旅游产业,更深入地接触旅游管理、策划等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到旅游企业去培训、学习,更深入地掌握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开展针对性教学。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是解决地区“三农”问题、实现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注重旅游产业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高校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有效缓解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的实际问题,助力乡村旅游走深走实。(王爱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