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抓改革 协同创新促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省作为农林教育大省,有涉农本科院校14所、高职11所。河南省按照新农科建设部署,加快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河南省涉农高校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致力培养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农林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深化升级,1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8个农林类专业立项为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持续增长,本科生成为高等农林教育较大主体。近年来,河南高等农林教育蓬勃发展,高校强农兴农使命担当持续增强,支撑河南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提升站位,深化认识,牢记农林高等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河南省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牢记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六个重大要求”,参加全国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研讨会,组织召开学校新农科建议研讨会,制定新农科建设创新行动计划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人才和科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扎根中国大地是农林院校的根本使命,耕读教育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培养初心。

    强化组织,协同发展,牵头成立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

    2018年,由河南省教育部门倡议,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河南省农林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联盟,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2019年,河南农业大学等5校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率先在省内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涉农高校共同发起组建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创新联盟,同时欢迎省内农林高校、涉农专业学校、农林龙头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入,为新农科建设贡献力量。“联盟”坚持开放创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引领河南省新农科研究建设,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推动新农科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协同育人等方面合作创新,不断提升河南省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助力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

    突出主线,创新发展,精心组织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

    在河南省教育部门主导下、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涉农高校承办的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发布会上,启动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围绕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重构新农科建设体系,形成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长远机制。推进河南农林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理念,推进“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培养改革,持续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聚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集成推广,在提升服务“三农”贡献度上下功夫,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国家大战略大格局中奋发有为。2021年初,河南省聚焦服务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专业群与产业群契合度较高、产教融合基础较好的高校为主,重点立项建设新农科现代产业学院6所,并推荐河南农业大学智慧养殖产业学院申报国家级别现代产业学院,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探索产学深度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新农科建设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更新理念,融合发展,优化调整新农科专业结构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河南农业大学打破固有学科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通过学校内部理、工、农等学科交叉来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打造新兴专业,推进新农科建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根据新农科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农林类专业引入新农科理念。积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新增土地整治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经济林等专业,增设了农学(作物产业工程)、动物科学(畜牧产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农业装备)等专业方向,2020年申报设置了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经济动物学等新农科专业。

    突出特色,多元发展,创新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以需求多元化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灵活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在植物生产类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率先实行专业类招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才;持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绍骙实验班,设置新农科绍骙实验班,全面实施“四化两制”(选拔制、导师制、小班化、走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式,着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持续推进卓越人才计划,设立“傲农精英班”“葡萄酒班”等,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着力推进“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培养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黄河文明”“厚重河南”“中原文化”等选修课程,开展“大国三农”“河南三农”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农林专业学生在感悟乡村、感知乡土、感动乡民的足迹中,历练锻造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河南农业大学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着力培养新农科创新人才。学校成立校友企业家联盟,打造新平台,在凝聚校友智慧、企业联合发展、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共同转化、服务社会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新模式。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学校积极推进与牧原股份、正大集团等50多家农林龙头企业合作,引企入教,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积极促进产教协同育人,通过校—所—企、校—企、校—企—地等形式,建立了一些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聘任研究院所、企业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校外导师,结合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农林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着力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搭建平台,汇聚力量,推动新农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研究院为依托,形成学科集群服务优势。河南农业大学先后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黄河生态绿色发展研究院,发挥相关学科群优势,会聚高层人才,凝练研究方向,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围绕国家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需求,对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行相关调查、统筹谋划、系统研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有学术影响的智库平台。创建平台,提升人才支撑服务效能。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积极筹建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与政府部门、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企业和园区达成合作意向,开展研究生导师遴选、项目合作、平台共建等工作。学校成立的研究平台,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中原文化融为一体,汇聚成乡村振兴和黄河生态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立足中原,面向世界,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大合作

    2020年,由中国工程院、河南省联合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河南)—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在郑州举办,全方位深化中国—中亚五国友好关系和农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助力河南农业大学以特色骨干学科带动整体实力提升,奋勇冲击“双一流”,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强力支撑,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显著的作用。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在蒙古国合作举办“黄河国际学院”,已经实现境外办学,首批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60人,这是河南农业大学首个获批成立的境外办学机构。为推进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困难,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授课教学,实现中外双方“同频率”教学共享方式并确保授课效果和质量。

    当前,河南省正积极争取“农科生公费教育政策”,加快推进中原农林研究生院建设,明确农林类大学办学定位,在强化使命担当上抓落实,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下真劲,在强化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上求实效,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谋新篇,在支撑黄河生态文明安全建设中立新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