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年9月5日,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带领校党委班子成员、党群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二级党组织书记赴湖南省党史陈列馆参观学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图为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2015年8月,在长沙理工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党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就学校改革发展方向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深入分析与精准判断,提出了“跻身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

    5年来,学校坚持办学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力量,砥砺奋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建成“全国百强”大学的征程上阔步行进。

定力,来自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理工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时代使命,开展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可贵探索。

    人才培养底色鲜亮

    2018年,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时,长沙理工大学体会了更多的自豪。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因熔铸了学校上百名毕业生的智慧与汗水而深深地留下了这所省属高校的印记。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着力培养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创新精神和‘执着坚韧、敢为人先’的意志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人才培养特质更加彰显。”学校党委书记付宏渊说。

    “底色亮”,是学校人才培养孜孜以求的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底色亮’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尽职责,也是神圣使命。”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付宏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何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最重要的课题,不能让功利束缚了青年大学生飞翔的翅膀,不能让浮躁淹没了青春的理想信念,不能让一时的任性桎梏年轻的梦想。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党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来系统谋划、整体推动、全面落实。

    5年来,学校“打底工程”推进措施层出不穷:第一时间出台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意见,确保新思想在校园落地生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构建“基础+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融于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各专业课教学的协同育人作用,出版省内高校首本课程思政案例;坚持把青年学生到本专业基层和艰苦的一线锻炼作为基本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程报国”的社会责任感……2019年,学校获批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双创”教育成效显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人才培养特质成为长沙理工大学师生的共识之后,“双创”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说起创业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回长沙,回到母校周围。”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长沙纳威尔公司创始人刘浪说。

    这得益于学校营造的创新创业文化。“要坚持创新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中国梦和创新创业梦相联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校长曹一家多次表示。

    5年来,学校在推进“双创”教育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将创新创业融入办学理念、融入理论教学课堂、融入教学实践环节、融入育人文化;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50余门,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多维立体”实践平台、“动态适应”专业结构、“多元发展”就创业渠道为主体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35家投资机构、22家创业孵化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支撑型的学科竞赛平台、服务型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每年开展“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经常性的学科竞赛40余项;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孵化创新创业成果,目前,入驻学生注册企业20余家、创新团队60余个,创业公司年产值近亿元……校园处处洋溢着创新创业的气息。

    方向明确、措施落实,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收获自然丰硕。5年来,学校学生获国家级别奖422项、省级奖1805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2金5银7铜的优异成绩;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52名;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夺得该项赛事的冠军,成为赛事自举办以来非“985、211工程”高校夺冠的首例;2017年,在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中位居全国第二;2018年在CCF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中(CCSP)获6金2银5铜,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三,被媒体誉为该赛事的“黑马”……

    201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0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评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信心,来自“跻身全国百强”的奋斗梦想

    在长沙理工大学师生的共识中,“百强”并不仅仅是一个在排行榜上的位置,还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表征。跻身百强,离不开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国际视野的不断拓宽和社会服务的突出贡献。

    改革乐章气势恢宏

    5年来,一曲曲恢宏的改革乐章在年轻的长沙理工大学奏响!

    首先就是人才培养改革。“于高校而言,其作为供给侧所提供的更高级的‘产品’是真正能够培养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高校应成为社会的灯塔,而绝非便利店。”付宏渊表示。

    2015年开始,学校推出“零门槛”转专业政策。2020年考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研究生的曾童,进校时是交通学院的一名学生,经过大一学习和入伍服役后,他认为“法律专业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大二时成功申请转到法学专业。

    受益于这一改革举措成功转入心仪专业的学生至今已有1560名。

    人才培养向供给侧发力,离不开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把握。多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315个,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共建实习基地只是第一步,更直接的举措是开设联合培养班,将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工程”,从而形成“校企协同、基层实践、师资联合、思政护航”四位一体的体验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学校已与中交建、国家电网、中广核、三一、中联重科等10余家大型国企开办校企联培班、订单培养班,开发校企课程17门,已培养学生4000余名。这些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成长为技术与管理骨干,“相对于其他学子,联培班学生能更早地接受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理论——实践教育,接触到该领域专业的能力素质培养,这是校企联培的魅力所在。”首届商务合同班的2016届毕业生陈俊灶回忆。

    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还不止于此。2019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首届教学改革试点班开班。亲任班级导师的曹一家校长表示,要通过支持“教改班”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色班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增强通识与专业并重的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之间的竞争还表现在学科的竞争。

    长沙理工大学坚持办学定位,紧紧依托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基础行业,强化学科优势特色,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5年来,学校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学科获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等级……2019年,学校进入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5年来,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治理能力提高方面,学校引培并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实现了本土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等系列领军人才的突破;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新成立国际学院、材料学院、建筑学院3个学院,全校党政管理(含群团组织)机构由36个缩减至21个,内设科室压减15%。

    国际步伐蹄疾步稳

    从2003年学校合并组建伊始,长沙理工大学就着手推进国际化办学。

    5年来,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更快更稳。2015年,学校入选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2016年,加入中俄交通大学联盟;2018年,与湖南路桥共建首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