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奠基 自强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汉市京汉学校创办于1959年9月,前身是铁路企业江岸车辆厂子弟学校,学校位于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发源地二七地区,学校在继承红色传统和铁路工人自强不息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责任和天然的优势。

    近年来,学校新的领导班子保持高昂热情和坚韧意志,精神抖擞奋战在一线,按照“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的指示,整合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在“自强育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探索“自强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学校治理走向现代化。

    实施自强教育

    引领学校低谷奋进

    2017年8月,学校整合学校历史文化资源,针对现状,着眼未来,建构京汉学校“自强教育”文化体系,勾画“武汉市京汉学校自强教育结构图”,构建“自强育人”模式,建设“自强育人”课程体系,凝练办学理念。“自强教育”文化体系包含了目标、策略、成果等三大类别11个板块的内容,对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一训三风作出了阐释,逻辑清晰,结构完备。学校将办学理念付诸教育实践,以强劲的执行力推动学校低谷奋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武汉市京汉学校“自强教育”文化体系

    办学理念:自强育人,明德善学,成人成才

    办学目标:铸红色文化品牌,办现代优质强校

    育人目标:培养自信自强、有梦想、有担当的京汉学子

    校训:京汉人当自强

    校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教风:仁爱,精业,奉献,共强

    学风:笃学,深思,互助,志强

    办学策略:弘扬二七精神,厚植京汉文化,秉持自强教育

    办学特色:红色奠基,中小融通,自强育人

    学校文化的本质在于用文化精神启迪人、涵养人、培育人。围绕“红色奠基,自强育人”核心理念,学校进一步整合红色资源,将散落在各校的红色文化资源请进京汉学校,把“自强”二字深深刻在校门口的巨石上,将其命名为“自强石”;主席台红旗背景两侧“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建立红色教育校内基地,把林祥谦烈士铜像请进校园,把国家授予的“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竖起来;新建二七革命历史群像墙雕,塑立红色“二七火炬”雕塑,将石头命名为“开拓牛”“进取狮”。学校“红色文化八景”让红色文化渗入学生的文化基因,启迪学生思考历史、奋发图强。

    京汉学校脚下的热土留下过共产党人奋斗的足迹和革命的热血。学校扎根历史,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带领师生深入中车集团参观,到二七英雄墓地祭扫,走访企业干部职工,邀请林祥谦等烈士后人走进校园,为党员上党课,为师生讲二七故事,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传承。

    拓展育人路径

    培育自强京汉学子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强化二七精神与“自强教育”“责信德育”相融合。开展中小学体验式德育课题研究,以“自强教育”为主线,以“二七精神的传承与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感知与担当,培养学生自强品质,打造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品牌,走出了一条德育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在践行中自强的育人之路。

    德育课程唱响思想教育主旋律。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打造思政优势课程,加强思政课研究,始终将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以理服人、以德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开发“民族精神代代传——莲湘舞动民族情”莲湘和响板特色课程,传承民间舞蹈艺术;定期邀请市内艺术家到校为学生表演楚剧、汉剧等中华传统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生动的教育活动中,领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热爱和平的民族精髓。

    弘扬劳动精神,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干部率先垂范,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清洁校园。几十年坚持值周班级清扫校园,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打扫教室,初中学生定期打扫校园卫生死角。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验,让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磨炼意志,提高能力。

    依托二七红色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每年开学第一课,学校都会组织新生代表参观二七纪念馆,播撒红色的种子;连续13年组织师生到二七纪念馆清明凭吊,纪念英雄,表达哀思;每年9月18日举行“纪念九一八,弘扬民族魂,共筑中国梦”国耻日活动;元旦“传承二七红色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新年诵读会等红色活动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规定动作,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争做自信自强京汉人。

    聚力质量提升

    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211”共强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自强教育”不断推进的中心工作。

    学校构建“211”共强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小结提升”等重要环节,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动手、学会思维、学会质疑。通过“重构资源、学研理论、同课异构、异课同法、课题研究、学科建模、辐射推广”等策略,提高教师核心素养,促进师生“共强”发展。同时,积极运用智慧教育理念打造“互联网+智慧课堂”,有效运用交互式教学设备、“希沃”一体机、云平台、网络空间等,尝试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围绕“质量一号工程”,学校实行年组负责制和学科负责制管理,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学科骨干和学科组长的作用,营造“共进共荣”氛围。每周行政例会必议下年级组听课指导、年级教研以及跟踪帮扶情况,定期召开专题会进行小结反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对应措施。加大对薄弱年级、薄弱学科、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力度,加强课堂指导,分学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力。通过“青蓝工程”带头开展引路课、结对跟踪听课、重点帮扶指导等形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构建自强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落实。开设“德育类”“衔接类”“体艺类”“学科类”校本课程,开发“点彩贴画”“走进航模世界”等20多门选修类校本课程,组建篮球、田径、莲湘、响板、合唱等10多个社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点彩贴画、莲湘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曾雨薇同学的点彩贴画作品《春风十里》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学校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建设“忠诚、干净、团结、担当”的干部队伍、“仁爱、精业、奉献、共强”的教师队伍,挖掘学校内在动力。校长坚持每周撰写“校长寄语”,值班干部每天制作“值班美篇”,管理部门坚持“日查堂”“教育教学周反馈”“评教评学”,营造严谨的教风和学风,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各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研究课展示、课堂深度观察等活动,在互学共研反思中不断优化课堂,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交流开放办学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学校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以及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于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

    筑牢三位一体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讲堂,召开不同形式个性化家长会,组织“校园开放日”暨艺术节活动,开展全员家访关爱学生行动;学校、社区双向互动频繁,街道的相关法治负责人到校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社区定期到校辅导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演讲、敬老、环保等活动;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家长、社会推送学校的相关工作计划;开展“丹青迎七一,翰墨庆华诞”活动,邀请鄂皖两省书画家到校传播书画艺术,被多家网络媒体报道。

    学校与二七革命烈士纪念馆签订共建单位协议,使之成为学校重要的红色研学教育资源。合作打造的“志愿者小讲解员”项目已成为区级志愿活动品牌,每年承担市区烈士纪念日、清明凭吊、学生及群众团体参观等大型活动的讲解;表演“京汉铁路大罢工”情景剧,再现二七革命历史,向社区居民发出建设武汉“文化五城”倡议。仅2018年,小讲解员义务讲解就达100余场次,志愿服务社区市民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多名小讲解员获得江岸区优秀志愿者、“金牌讲解员”称号。2018年5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对此进行了报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