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痛点”,今成“亮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质量高,离家又近,村小学棒棒哒!”在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华塘小学,一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华塘小学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2016年以前仅剩20余名学生。2016年,该校建成“乡村标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吸引许多学生回流。目前在校学生有52人。

    2015年以来,武冈市累计投入小规模学校建设资金约1.1亿元,73所小规模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校园。同时,补充400余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吸引700余名农村学生回流,昔日的痛点成为了今日的亮点。

    投入1.1亿元建标准校园

    武冈市稠树塘镇凉山小学是一所覆盖3个村的村片小学。几年前,这所学校还只有5个学生,濒临倒闭。2017年,武冈市在3个村中心选址重建学校。

    2018年9月,凉山小学新校开学,当年就招了76名学生。一年之后,村民对学校非常满意,又强烈要求增加五、六年级。目前,凉山小学已经开启了6个年级,在校学生132名。像凉山小学这样,通过新建改建“长大”的,在武冈有不少。

    2016年,为改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落后面貌,武冈市通过统一规划布局,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和“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学位不足建学校,硬件不行强硬件,功能不齐补功能,场地不够增场地,软件不强提软件”的改造要求,实施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全市73所小规模校全部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据统计,5年来,武冈市累计投入小规模校建设资金1.1亿元。其中包括新建和改扩建教学楼、学生食堂和厕所等共158栋,新建篮球场45个,新增校园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教学楼、学生食堂等约10万平方米,以及配足配齐图书、仪器、体音美器材等教育教学设备。

    学校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刘佩南是湾头桥镇铜湾村的村民。当年铜湾小学因教学质量太差,中心校校长拿着成绩单给村民看,征求是否撤掉教学点时,刘佩南和村民们都是点了头的。

    2016年,铜湾小学恢复修建。70年代的老旧平房,变成了两层教学楼;泥巴地上,修建起风雨连廊;每间教室都装上了200兆以上的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如今,刘佩南的孙子就读于新建的铜湾小学。因为家就在学校旁边,她主动当起“守门人”,不让外人随意进出学校。“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校。”刘佩南满意地说。

    解决小规模校“卡脖子”难题

    大甸镇栗山学校,位于海拔600多米的高山深窝里,人数最少时,这里只有7个学生。

    2017年以来,欧琴、赵江楠、钟时秀、廖武洲等6位年轻教师的相继到来,改变了这所学校的面貌。

    50岁的校长邓建军高兴地把她们比喻成“6朵金花”,他说,6位女老师都是本科生,深受学生喜爱,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现在增加到40多人。

    一所偏远教学点,为何能留得住6位年轻教师?

    那就是,武冈通过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几个小规模学校办学“卡脖子”问题:

    在办学机制上,武冈市充分赋予50人以上小规模校办学自主权,由中心学校直管,落实小规模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财务虽然由大校代管,但是财务自主,办学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在质量保障上,教研教学普遍实行“大校+小校”托管模式,大校以帮扶、结对等多种形式,帮助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确保小规模学校教学不落后;

    在教师补充上,全面实施教师本土化,实施“N+1”模式配备教师,也就是按“班级数+1”配备教师。目前该市400余名小规模学校教师中,武冈市本土籍教师达到90%以上,本土教师感情深、情怀足、留得住。

    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大大改变了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解决了教师下不去的难题。

    “相对外地教师来说,本土教师更愿意扎下根来。”武冈市教育局局长唐军介绍,近年来,武冈市教育局在招聘教师时,特别注重本土化人才培养。一是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从本地优秀毕业生中选拔教师;二是在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人;三是尽量安排本土教师在出生地的乡镇或邻近乡镇上班。校长们普遍反映,改革后,现在小规模学校反而是最让他们放心的。

    让小规模学校充满现代气息

    年轻教师,带来的不只是“年轻”。

    坪江小学的操场旁有一间大教室。正中,是几排书架,其上书籍琳琅满目,还有天文望远镜、电子琴、手风琴、人体模拟机等,一应俱全;在教室外,一个废弃的大黑板上画着孩子们的涂鸦之作,“心愿墙”上贴满各色小纸片……

    25岁的校长胡瑾说,这些“宝贝”能带着孩子们打开自己,去探寻书里的世界、夏夜的星空、人体的奥妙,感受艺术之美与表达之乐。

    近年来,大力开发阅读课程是武冈小规模学校的规定动作。每所学校不管学生多少,都有阅读室或阅读角。与此同时,小规模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联谊、研学旅行等措施,也让山里的孩子们与外面的世界逐渐同频共振。

    越来越多的特色课程也亮相课堂。

    迎春亭镇高船小学离武冈县城有20余公里。4位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专业的“跨界”,让他们在日常教学、课程开发上也有了跨界思维。

    校长肖静在培训机构教过播音主持,便组建朗诵队;王晋亮从小习武,大课间的课间操学生觉得没味,他便自创了“咏春拳课间操”;唐郡学的会计,精于成本与效率计算,提出“音、体、美、英”四科实行大班教学,19个孩子在一起,唱歌、打篮球、画画、英语启蒙,不亦乐乎……

    迎春亭中心学校校长唐建歧说:“这些课程是对乡村的回归,有了泥土气息,也有了现代气质。这样,教育才完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编草鞋     下一篇:这里的学生就业季成“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