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需要不标准答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永新:正如莱维特先生所说,我们也看到,伟大的科学家,往往有艺术精神。因为艺术是灵性的体现,艺术是创造力最为集中的表现。在当下的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或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现在很多学校设置了书法、绘画等艺术课程,但其目的不是培养一门技艺,而是通过这些艺术教育,真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是需要个性的,越是有个性的东西,越是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也许会有人问,我如果以后不做艺术家,那还学艺术干什么?其实音乐、绘画、设计、雕塑等这些艺术课程,对我们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功能。因为,艺术的追求是真善美,这也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汲取成长能量与灵感

    共情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虽已开始觉醒,却尚未成熟,往往会与自己、与父母、与同伴、与老师产生冲突。青少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中学阶段成长和学习的必修课。

    朱永新:我一直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我们可能会因为喜欢一门课老师的风格,或者得到一门课老师的夸奖,而学习特别用功,甚至想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人作为社会动物,能在生活中、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疫情期间,很多中学生由于跟父母关系紧张导致心理问题,甚或走向冲突与极端。而中学生如果能和父母、老师、同伴形成一个和谐的关系,学会分享快乐,就会为自己的成长积蓄不竭的动力。

    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早期的科学研究都是以个体为主,现代的很多科学研究已经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团队共同探讨、研究,这是一个双赢的时代。

    莱维特: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它可以促进和开发我们的智慧不断成熟、成长,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进步。

    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与社交共情能力。我们是社交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在跟别人的互动过程中,汲取很多能量、创意与灵感。

    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社交的共情能力,在中国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时候,人在学习、研究过程当中,会进入一种执念或者钻牛角尖的状态,别的东西都看不见、听不见了,一直在偏执地做一件事情。这种偏执,是不太被鼓励的。你可能会说,我要每天学习24小时,连续学习100天,等到100天之后,数学考试成绩肯定会很好。但是这样一种做法,我们是不鼓励的,因为它是不健康的。人的大脑,就像走路时的肌肉、机器运转时所用的零部件一样,是会疲惫的。当你不断逼迫自己的大脑一直沉迷于或者说偏执于某一件事情,大脑也会疲惫,大脑的活动水平可能会降低,然后你的生产力、生产效率会下降。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你的产出或者说你大脑的聪明程度,也不会比你在放松的时候表现得更好。这样可能会产生危险,导致心理学上所说的“完全的消耗”,甚至可能会患抑郁症。

    从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学校阶段是非常短暂的,大家不要因为时间短暂就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消耗”掉。其实,人生就像爬山。你在攀爬一座高山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拼命地向前冲,把所有的劲儿都用完了,可能还没走多远,就再也没有力气继续向前走了。这样的人反而没有办法登顶。所以说,在攀登人生这座高峰的旅途中,给自己一些时间去休息,去享受一下周围的美景,你会发现可能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这是一种平衡而和谐的方式,它会让你在享受的过程当中逐步淡定。

    朱教授刚才谈到了家庭环境还有社交在人生当中的重要性。其实,这些就是非常好的旅途风景,能方便我们小憩一下,去享受到其他的、能够分散我们过度集中的注意力的美好时光。

    有时候,我们会特别努力地去试图解决某一个难题,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了。过分的专注可能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其实,人类本身是非常善于去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你把自己逼得太狠的话,反而会得不偿失。当你花了太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但又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个小小的、中途的暂停时间,去看个电影、散个步,跟小狗一起出去玩一会儿,或者去见见朋友。这些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能够让你释放之前因过分专注造成的压力。

    当一个人身体压力激素水平降下来的时候,大脑的效率和行动力反而会上升,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其实,在人生当中也是这样,很多大的成就、突然让人茅塞顿开的事情,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所以,我经常工作两三个小时,觉得自己已经快疲惫不堪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去跟我的宝宝们玩一段时间。再回来工作的时候,我会发现,效率一下子高了很多。大家听上去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大家常常觉得,只有在没有任何东西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的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有可能是成就你工作质量的最关键的源泉。

    (本文由本报记者李萍根据朱永新与迈克尔·莱维特“教育与人生”高端对话整理而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