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教育”让每个生命尽情绽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师,我们组研究的是为什么深圳不下雪”……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统整课程展示,在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的校园内隆重举行。家长齐聚一堂,体验了一回做“学生”的感受;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享他们的统整课程学习和主题研究成果。“怎么吃药才安全?”“怎么吃才不胖?”“为什么那么多网红脸?”“深圳为什么有台风?”学生的主题分享来源于生活,形式丰富,除了自制海报外,还设计了互动体验、问题竞猜、科学揭秘等环节。参加体验的家长时而激动、时而紧张,答错时忍不住爆发出阵阵笑声——现场气氛怎一个热闹了得!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爸爸妈妈的阵阵掌声!

    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自2014年3月成立以来,学校便确立了以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承载着“创新基因”的教育使命,致力于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基于对学生发展的尊重,学校确立了“出彩教育”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多彩课程色谱”,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欣赏生命的多姿多彩,彰显生命的独有价值。

    多彩课程色谱,强基础重拓展,知识与素养兼顾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校的育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一小站在生命成长的立场,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出彩教育”理念。“出彩教育”明确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涵,紧扣生命主线,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始终将“学生置于学校中心”。

    “让每个学生都出彩”价值追求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欣赏生命的多姿多彩,成就生命的独特个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关联自然与社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和表达等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在“出彩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构建出了多彩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按“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3个维度分为基础型、研究型、拓展型和实践型4类核心课程。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整体性建构起“多彩课程色谱”,实现国家课程结构的校本化表达,创造性地将国家课程、统整项目课程、国际化课程和德育课程有机融合,内化在本校课程结构之中。

    课程色谱分为主色、亮色和增色。“主色”课程指国家基础型课程,是保证培养质量、满足多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根本。“亮色”课程指统整项目课程,即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让学习与生活深度关联,在实践中培养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增色”课程是指国际融合课程。“色谱”是对课程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叠加,促进“主色”(国家基础型课程)、“亮色”(统整项目研究型课程)、“增色”(国际化拓展型课程)和“暖色”(德育实践型课程)四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合力,构成趋于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课程结构。既使学生学会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关键能力,为后续多元化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团队协作,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从而成就具备核心素养的时代少年。

    校长张帆说:“学校开设的课程,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使得学生思维解放,有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强,而且人格品德方面更加健全。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教师也有了成就感。另外,很多家长已不再仅仅看重成绩,他们更加明白孩子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同。很多家长更是早就把学校作为孩子入学的首选。“我们考察过很多学校,一直想给孩子找一个环境宽松、寓教于乐、充满人文关怀的小学,最后选择了南科大一小。”学生杜宇轩的父亲说,当年,打动他的正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几年下来,也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学校要求,为保证学生充足睡眠,提高学习质量,晚上9点半以后可以不写作业。我非常认同,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因此受影响,反而更自觉管理时间。今年小儿子上小学了,我们也送来学校,两兄弟一起学习读书,有伴儿又快乐。”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学校大力开展“四点半活动”、兴趣社团、创客活动等,让学生在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指导下,参与一些与大学前沿研究相关的课题。2015年起,学校还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设立“创客社团”,其中郭晋平的“环保垃圾桶”获得专利。在历届南山区科技节上,金嘉睿、张诗岚、张熠增等多名学生获奖。

    多彩课程色谱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形成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负担过重等教育问题,激活了教与学的活力。“我最喜欢的社团就是‘玩转发明’,可以边学边玩,乐在其中。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给我们发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光感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还有许多工具,让我们搭成一个个小车和小船,真的很有意思。”学生金嘉睿说。

    统整项目课程,在探究中博闻强识,情智与能力共进

    多彩课程色谱丰富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推动了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创新。

    统整项目课程是学校“多彩课程体系”中的亮色课程,是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与课程重构。学校统整项目课程以统整的思维为统领,以全人培养为目标,借鉴“IB—PYP”课程理念,精心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关联,凸显“人”和“课程”。

    统整项目课程,本质上是具有探索性质的校本课程,具有开放、自由、主动等特征,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是其内核所在。课程体系立足儿童教育哲学和育人实际,聚焦实现学生扎实、实用、创新的文化素养,主动、友善、真诚的社会交往和厚德、弘毅、自信的人格品质。

    在教学中实现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双向融合,重构为“单元学习”和“课题研究”两种主要形式。将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实践具体化为“重体验”“留感悟”和“埋种子”,即让学生经历课程研究的完整学习过程,经历情感体验到反思提升的思维过程,在过程中埋下情感态度价值的种子。达成手段中,“单元学习”是以学习单元视角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整体性大观念下设计每课时内容。而“课题研究”聚焦问题解决,以现实情境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会主动研究问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统整项目课程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有趣,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探寻答案,探索未知的过程极具吸引力,并充满乐趣,书本的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了解增多,对世界和知识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深刻。首次来到南科大一小的课堂,一定会感到新奇有趣:一群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在认真地研究“项目课题”,他们诵读着关于春天的诗句,观察着种子冒出新芽,唱起了春天主题的歌曲……这到底是一堂语文课、自然科学课还是音乐课?都不是,这是南科大一小独具特色的“统整项目课程”,学生在做的项目正是“寻找春天”。近年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共申报成功10余个深圳市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项目。例如,王梓竹同学主持的“怎么吃药才安全”、孙翰哲同学主持的“出谋划策:怎样包装年货更环保”以及毕然同学主持的“童眼看蛇口”被评为2017年深圳小课题优秀等级。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以学科的视角构建“STEAM统整项目课程”,目的就是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融合多学科内容,通过跨学科统整学习,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统整的力量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表达、书写、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职业日”课程中,学生认识、体验多种职业;一年级下学期“全球六大生态系统和世界文化探究”课程中,在“世界之窗”和“深圳博物馆”游览学习;二年级“美丽中国”课程,学生前往“锦绣中华”游览学习;三年级“水的世界”课程中,学生前往深圳周边公开水域观察生态、采集水样,前往污水处理厂、水土保持实验基地和深圳科技馆;“行走岭南”课程中,学生走进甘坑客家小镇,制作岭南特色植物标本书签,举办岭南美食庙会、设计岭南特色邮票、欣赏岭南童谣粤剧、绘制岭南特色建筑……

    据学校副校长王菲菲介绍,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所说:“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很微妙的领域。”

    统整项目课程作为创校时即推出的学校品牌课程已历时5年之久,它站在儿童的立场,将课程育人置于学校的中心,并结合国家课程的教学要求,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经历完整的教学中,积累强烈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由于效果突出,学校的统整项目课程案例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被选为教育信息化运用优秀课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2017年3月至5月,南科大一小、二小联合沪江“互+计划”共同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一小的教师团队与二小协作,通过互联网课程直播,共同为全国19个省份的近90所学校师生呈现统整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解读达35节次,获得广泛肯定和高度认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