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家访 他认了“女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佘老师,您可回来了,我们都盼您好久了!”

    “佘老师,这是我假期练的字,您看看有进步吗?”

    …………

    日前,经过半个月的居家隔离,佘华波终于回到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学生们立即围了上来,争着拿出假期作业,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

    佘华波今年52岁,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中学一名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也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党员,连续30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

    2018年4月,丹江口市教育局广泛宣传国家“万人援疆支教计划”政策,佘华波主动向学校申请援疆支教。消息一出,便在亲朋好友间引起疑虑,“怎么想到要去新疆?放着好端端的安稳日子不过,那么远!抛妻别子的,图个啥……”

    佘华波说:“援疆是国家战略,是政治任务。我是共产党员,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为建设美丽新疆做一点贡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同为教师的妻子理解丈夫的选择,上大学的儿子称赞爸爸有开拓精神,是学习的榜样。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加坚定了佘华波的决定。

    进疆前一天,丹江口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军专程为佘华波送行,勉励他安心工作,局党组会尽全力服务援疆工作。2018年8月25日,佘华波告别家人、领导、朋友,背上行囊,毅然踏上了援疆支教的光荣征程。

    “回想初入‘家’门。那是2018年的8月26日,从武当山脚下来到了天山脚下,辗转到达博乐市第六中学。”佘华波说,虽然进疆前做了些功课,但真正身临其境,还是新奇、兴奋、忐忑、惶恐……诸多情绪纠结在一起。

    很快,佘华波就开始了进疆后的特殊家访——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2018年10月1日,入疆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佘华波和几个援友,到新结对的维吾尔族学生家家访。

    在巴勒特合尔村,佘华波来到了学生古丽娅·库尔班的家。走进这个简陋的小院,只见一个炉子上架着个药罐,与援友的“亲戚”家境差距明显。佘华波详细询问,得知古丽娅的母亲阿米娜几年前曾遭遇车祸,现在每天还需要喝中药调理身体,家里全靠父亲一个人艰辛维持。看到这种情况,佘华波想为这个家庭提供帮助,当即表示认古丽娅为“女儿”,每周资助部分生活费,让她安心学习。

    那天,佘华波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家的热情。他盘坐在毯子上,喝着奶茶,宣讲民族政策,畅谈团结稳定,双方很快拉近了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样。

    此后,佘华波经常抽时间与古丽娅的班主任交流,了解她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努力向学。古丽娅也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现在,古丽娅已经上九年级了,她家也搬到南城幸福家园小区,住在政府免费提供的廉租房里,寒冷的冬天也有了充足的暖气,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克木尔是个身体瘦弱的蒙古族小伙子。佘华波刚认识他时,克木尔经常上课迟到,作业也不认真,面对同学不友善的举动也是唯唯诺诺。佘华波多次找他谈心谈话,克木尔才吐露心扉,原来他是单亲家庭,和妈妈相依为命,但妈妈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他感到自卑、无助,没有学习的信心。

    当时班上还有个叫戎添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阳光上进,佘华波让戎添和克木尔结对,帮助他走出阴霾。后来,克木尔主动告诉佘华波说“克木尔”在蒙古语中是“信仰”的意思,佘老师鼓励他做一个心中有信仰、学习有力量的“雄鹰”,克木尔深受鼓舞。

    2019年12月初,佘老师因公负伤,左臂骨折,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考虑到学校语文老师缺口大,自己又承担着两个班的教学任务,面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佘华波决定坚守岗位,没耽误一节课。

    “佘老师,我是阿亚拉,您让我们做的摘抄我可是一直在做,您看……”“佘老师,麦克里亚尔祝您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2021年春节期间,佘华波返乡过年,但手机响个不停。每一条信息,都连接着千里之外的一份牵挂,佘华波一一阅读,并认真回复。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名学生,佘华波用良好的师德、勤奋的工作,展现援疆教师形象,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援疆是挑战,是考验,是历练;援疆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佘华波说。2019年,佘华波被十堰市教育局评为十堰市支教模范,被湖北省援疆前线指挥部(党组)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2020年,被博乐市委评为最美援疆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