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东:从课程“共生” 走向生命“共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已有20年校长经历的王爱东,是于4年前出任山东省东营市直属学校春晖小学校长的。此后,“共生”便成了她与这所学校以及这里的师生一起成长的一个关键词。

    了解王爱东的人都知道,这位身材纤细,看上去有些柔弱的校长,实际上是个“犟脾气”。对于自己认准的事,她就会“一条道跑到黑”,不仅凡事追求尽善尽美,还喜欢一头扑进去,往深处钻——学习、思考、研究、实践,就是她的“利器”。

    学校,一定要清楚该往何处走

    做“共生教育”的灵感,源于她走进学校后一次次盯着悬挂在校门口的“春晖小学”四个字,迸发出来的灵光。

    “春晖,这个美好而诗意的名字,不正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寓意吗?教育,本应如春风化雨一样无痕,但又能闪耀出灿灿晖光,让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共生共长’……”

    之后,在一次次与班子成员及骨干教师展开的“头脑风暴”中,“春风化雨,晖光日新”这一文化建设理念也逐渐清晰起来。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春晖小学应朝向何处走?王爱东的答案,也在“共生”这一思想下逐渐有了轮廓——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能量的种子,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焕发潜能,由此,为了实现生命种子“共生”的理想与图景,就需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适宜适性的“生态场域”。其中,需要着力把握好融合这个关键词,让各种教育要素紧密相连、一体协同,共同生成良好的育人生态。让学校真正成为“生态·生命·生长”的育人“生态场域”,让每一个生命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发展,从而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美景象。

    校长,应首先是个“课程明白人”

    在业务研究上从来不含糊的王爱东,深知课程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共生”理念下,学校课程不仅与学生共生共长,而且可以真正助力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动发展的主人。

    “朝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育人体系建构,不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小修小补,而是在国家课程课标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进行系统意义上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她说。

    春晖小学借助本地优势资源开发的“黄河口湿地课程”,正是基于她的这一理念而诞生的。

    王爱东告诉记者,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中心位置,拥有湿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鸟类博物馆以及城区内众多的湿地公园,还有社会机构——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每年举办的“鸟儿节”等环保活动,都为“黄河口湿地课程”研发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当然,要让这些资源变为课程,还需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王爱东说,学校早在2018年就研发了“童眼看东营”行知课程。如中年级段以“我与自然”为学习项目,旨在引领学生从了解湿地生物样态入手,生发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最让王爱东开心的是,这样的“活课程”打开的不仅是学生们的视野和感官,更促使他们的学习成了一场探究之旅,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成长,是最美的生命气象

    “语文藏宝阁”“数学欢乐谷”“英语妙妙屋”“运动巴士”……考试变“闯关”,闯关可自选。这是春晖小学去年组织的一场不一样的期末考试

    考试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通过闯关游戏、游园活动进行星级评定。学生闯完一关,若自己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闯关,是这次考试特别吸引学生的“亮点”之一。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王爱东认为,这样的评价与学校基础核心、公民素养、健康生活、综合实践4个类别组成的共生课程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而只有实现“学教评一体化”,变革才会真正发生,真正的适性成长也才会成为可能。

    与此相应,她在指向成长的教师互动与家校社互助协同上也动起了脑筋——

    建构“通过学习共同体而成长”的“1+N”教师共同发展模式。所谓“1”,即实施“教育家型教师领航教育”工程,着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N”包括建设春晖书院、成立教师社团等。

    构建通过“师—生—家长”互助协同而共同成长的共生教育模式。学校设立艺术、体育、人文、自然、创客五大学院,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课程,实现生生、师生共生和家校共生。

    谈及未来,王爱东表示:“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天地万物都是一个共生、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有机世界。以课程为桥,从共生走向共美,将永远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之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